“老枕知將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老枕知將雨”全詩
螢飛過池影,蛩思繞階聲。
老枕知將雨,高窗報欲明。
何人諳此景,遠問白先生。
分類:
作者簡介(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秋夕不寐寄樂天》劉禹錫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秋夕不寐寄樂天》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洞戶夜簾卷,華堂秋簟清。
螢飛過池影,蛩思繞階聲。
老枕知將雨,高窗報欲明。
何人諳此景,遠問白先生。
詩意:
這是一首描寫秋夕夜晚的詩詞。詩人劉禹錫以寂靜的夜晚為背景,表達了自己無法入眠的心情。洞戶緊閉,夜幕垂下,簾幕被卷起,華堂里的秋涼凝聚在簟上,清爽宜人。蜻蜓飛過池塘的倒影,蛩蛩的鳴叫聲環繞在階梯上。枕頭舊了解雨將至,高窗報曉天將破曉。詩人遠遠地向白先生請教,問有誰能夠真正領悟這樣的景象。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秋夕夜晚的安靜景象,表達了詩人的思緒和情感。詩中的洞戶、夜簾、華堂、秋簟等描寫,展現了一個寧靜而涼爽的秋夜氛圍。詩人利用寥寥幾筆,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靜謐的畫面中,使人感受到秋夕夜晚特有的寧靜與清新。
詩中的螢火蟲和蛩蛩的描寫增添了一絲生動的氣息,詩人通過這些自然景物,表達自己心中的思緒。蜻蜓飛過池塘的倒影和蛩蛩的鳴叫聲,使人們感受到了秋夜的靜謐與生機。詩人將自己的心情融入自然之中,使得詩詞更具有親密感和真實感。
最后兩句詩中的"老枕知將雨,高窗報欲明"表現了詩人的敏感和細膩。這種與自然的交融,使得詩人能夠感知到未來的變化,也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期許與希冀。
整首詩詞以簡潔、凝練的語言描繪了秋夕夜晚的景象,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思考。整體氛圍靜謐恬靜,給人以寧靜與舒適的感受,同時也引發人們對生活和自然的思考與感悟。
“老枕知將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ū xī bù mèi jì lè tiān
秋夕不寐寄樂天
dòng hù yè lián juǎn, huá táng qiū diàn qīng.
洞戶夜簾卷,華堂秋簟清。
yíng fēi guò chí yǐng, qióng sī rào jiē shēng.
螢飛過池影,蛩思繞階聲。
lǎo zhěn zhī jiāng yǔ, gāo chuāng bào yù míng.
老枕知將雨,高窗報欲明。
hé rén ān cǐ jǐng, yuǎn wèn bái xiān shēng.
何人諳此景,遠問白先生。
“老枕知將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