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憂別葉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那憂別葉催”全詩
色疑瓊樹倚,香似玉京來。
且賞同心處,那憂別葉催。
佳人如擬詠,何必待寒梅。
作者簡介(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劉禹錫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是唐代劉禹錫創作的一首詩,描寫了梔子花的美麗和花開花落的寓意。
《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中文譯文如下:
蜀國的花兒已經凋謝,越桃花現在則綻放了。
花的顏色像是美玉樹旁依偎,
花的香氣仿佛從玉京飄來。
我們一起欣賞這青春的時刻,
不必為別離的殘酷而擔憂。
佳人們如同正要詠嘆的花朵,
何必等待寒梅開放時刻。
這首詩以梔子花為主題,以描寫花朵的美麗和花開花落的寓意為主線,同時暗示了后人對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欣賞。詩中首句“蜀國花已盡,越桃今已開”表達了蜀地的花兒已凋謝,而越地的桃花已經綻放的情景,通過描寫花朵的開放與凋謝,表達了時間的流轉和事物的更迭。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梔子花的美麗,描繪了花的顏色如同美玉樹旁依偎,花的香氣仿佛從玉京飄來,給讀者帶來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最后兩句“且賞同心處,那憂別葉催。佳人如擬詠,何必待寒梅”通過寓言的方式,告誡人們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時光,不必為離別而憂慮,因為人們就如同即將詠唱的花朵一樣,不必等待寒梅的開放時刻,每個時刻都可以欣賞美好。
整首詩情感流暢,描寫精細,通過自然界的生物花朵,將人們的情感和思想表現出來,給人以啟發和引導。通過對花朵的描寫,詩人借以隱喻人生的短暫和來世的長久,表達了一種珍惜當下和把握美好的態度,給人以深思和感悟。
“那憂別葉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líng hú xiàng gōng yǒng zhī zǐ huā
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
shǔ guó huā yǐ jǐn, yuè táo jīn yǐ kāi.
蜀國花已盡,越桃今已開。
sè yí qióng shù yǐ, xiāng shì yù jīng lái.
色疑瓊樹倚,香似玉京來。
qiě shǎng tóng xīn chù, nà yōu bié yè cuī.
且賞同心處,那憂別葉催。
jiā rén rú nǐ yǒng, hé bì dài hán méi.
佳人如擬詠,何必待寒梅。
“那憂別葉催”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