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泛慈航路不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獨泛慈航路不迷”全詩
猿狖窺齋林葉動,蛟龍聞咒浪花低。
如蓮半偈心常悟,問菊新詩手自攜。
常說摩圍似靈鷲,卻將山屐上丹梯。
分類: 懷人
作者簡介(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劉禹錫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是唐代劉禹錫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黔江秋水浸云霓,
獨泛慈航路不迷。
猿狖窺齋林葉動,
蛟龍聞咒浪花低。
如蓮半偈心常悟,
問菊新詩手自攜。
常說摩圍似靈鷲,
卻將山屐上丹梯。
譯文:
黔江的秋水滲透著彩虹,
獨自駕舟行進在慈航的航路上,不迷失方向。
猿狖偷窺僧房,樹葉搖動,
蛟龍聽到咒語,浪花平靜下來。
像蓮花一樣,領會了半部佛經的心境,
詢問菊花,手上自帶新作的詩篇。
常常說摩圍像靈鷲一樣神奇,
卻用山屐踏上丹梯。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壯麗的黔江秋景,表達了詩人對航行的向往和對自然的感悟。詩中的黔江秋水和云霓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寓意著作者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生活的向往。
詩中的“獨泛慈航路不迷”表達了作者獨自航行的決心和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夠憑借慈航的導引找到正確的方向,不會迷失自己的航程。
接下來,詩人描繪了猿狖偷窺僧房的情景,以及蛟龍聽到咒語后平靜的浪花。這些描寫展示了自然界中動物的神奇和對人類的關注,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生態的熱愛和對生命力量的敬畏。
詩的后半部分,作者以蓮花和菊花作比喻,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領悟和對藝術創作的追求。他將自己的心境比作蓮花,領會佛教的智慧,同時他也向菊花請教,手上自帶新作的詩篇,展示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
最后兩句,“常說摩圍似靈鷲,卻將山屐上丹梯”,表達了作者對摩圍山的景色的美譽,將其比作靈鷲,但自己卻用山屐踏上通往高處的丹梯,顯示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和對事業的追求。
整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比喻和意象的運用,展示了作者對自然、生命和藝術的熱愛,表達了他對航行、領悟和追求的向往,具有深邃的詩意和情感。
“獨泛慈航路不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yì zhōu shī què hái qián nán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
qián jiāng qiū shuǐ jìn yún ní, dú fàn cí háng lù bù mí.
黔江秋水浸云霓,獨泛慈航路不迷。
yuán yòu kuī zhāi lín yè dòng,
猿狖窺齋林葉動,
jiāo lóng wén zhòu làng huā dī.
蛟龍聞咒浪花低。
rú lián bàn jì xīn cháng wù, wèn jú xīn shī shǒu zì xié.
如蓮半偈心常悟,問菊新詩手自攜。
cháng shuō mó wéi shì líng jiù, què jiāng shān jī shàng dān tī.
常說摩圍似靈鷲,卻將山屐上丹梯。
“獨泛慈航路不迷”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