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訪巨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四海訪巨儒”全詩
低回梁宋郊,浩蕩齊魯區。
庶從父老問,得親交游徒。
惜哉戎馬起,中道乃趑趄。
歸來臥荒園,白首成下愚。
分類:
作者簡介(袁凱)

袁凱,生卒年不詳,字景文,號海叟,明初詩人,以《白燕》一詩負盛名,人稱袁白燕。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洪武三年(1370)任監察御史,后因事為朱元璋所不滿,偽裝瘋癲,以病免職回家,終“以壽終”。著有《海叟集》4卷。
《古意(二十首)》袁凱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古意(二十首)》是明代袁凱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以古意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對學問的追求、對巨儒的敬仰以及對家鄉的眷戀之情。下面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古意(二十首)
十五志為學,四海訪巨儒。
低回梁宋郊,浩蕩齊魯區。
庶從父老問,得親交游徒。
惜哉戎馬起,中道乃趑趄。
歸來臥荒園,白首成下愚。
中文譯文:
我十五歲就立志求學,四處尋訪偉大的學者。
卑微地游歷梁宋的郊野,遼闊地游歷齊魯的鄉間。
我向智慧的父老們請教,與親密的友人交往。
可惜啊,戰亂使得學問無法發揚,道路上的行進變得遲疑。
歸來后躺在荒廢的園子里,白發人成了下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展示了詩人袁凱對學問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在亂世中的困境和無奈之情。詩中的"十五志為學"表明了詩人在很早的年紀就立下了追求學問的志向。"四海訪巨儒"表達了他希望能夠廣泛地拜訪偉大的學者,汲取他們的智慧和知識。
詩中表現了詩人游歷梁宋、齊魯的場景,這些地方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文化繁盛的地區。詩人以"低回"和"浩蕩"來形容自己的游歷,顯示出他對這些地方的敬畏和景色的壯麗。
詩詞中還暗示了戰亂和動蕩的時代背景,"戎馬起"和"中道乃趑趄"表達了在亂世中學問的艱難。詩人感嘆戰亂使得學問無法得以發揚光大,自己的行進也變得遲疑不前。
最后兩句"歸來臥荒園,白首成下愚"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眷戀和對自己學問成就的自嘲。詩人回到了荒廢的園子里,這里象征著他的故鄉,他白發人成,成了一個無名的庸庸碌碌之人。
整首詩詞通過對學問追求、時代困境和家鄉眷戀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它喚起了讀者對學問、對鄉愁的共鳴,同時也反映了明代社會的動蕩和學術的荒蕪。
“四海訪巨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ǔ yì èr shí shǒu
古意(二十首)
shí wǔ zhì wéi xué, sì hǎi fǎng jù rú.
十五志為學,四海訪巨儒。
dī huí liáng sòng jiāo, hào dàng qí lǔ qū.
低回梁宋郊,浩蕩齊魯區。
shù cóng fù lǎo wèn, dé qīn jiāo yóu tú.
庶從父老問,得親交游徒。
xī zāi róng mǎ qǐ, zhōng dào nǎi zī jū.
惜哉戎馬起,中道乃趑趄。
guī lái wò huāng yuán, bái shǒu chéng xià yú.
歸來臥荒園,白首成下愚。
“四海訪巨儒”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