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瓢齋心自苦”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見瓢齋心自苦”全詩
茫茫春草兼春水,腸斷東風日易斜。
分類:
作者簡介(袁凱)

袁凱,生卒年不詳,字景文,號海叟,明初詩人,以《白燕》一詩負盛名,人稱袁白燕。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洪武三年(1370)任監察御史,后因事為朱元璋所不滿,偽裝瘋癲,以病免職回家,終“以壽終”。著有《海叟集》4卷。
《寄瓢齋》袁凱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寄瓢齋》是明代袁凱所作,表達了作者離鄉背井、思念故土的情感。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不見瓢齋心自苦,
金陵又復上金華。
茫茫春草兼春水,
腸斷東風日易斜。
詩意:
這首詩詞以作者袁凱離開瓢齋(即故鄉)的心情為主題。他曾在金陵(即南京)逗留,但如今又返回金華(即故鄉)。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春天的茫茫草原和春水無邊,東風不停地吹拂,但這些景象卻更加加重了作者內心的傷感和離鄉之苦。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離鄉思鄉之情。首句“不見瓢齋心自苦”,以“不見”開頭,凸顯了作者與故鄉的分離。他懷念故鄉的瓢齋,表達了內心的苦楚和無奈。接著,詩人提到離開金陵后又回到金華,表明他一次次地離鄉背井,思念之情更加強烈。
詩中的“茫茫春草兼春水”描繪了春天大地的廣袤景色,以及春風輕拂的情景。這種廣闊的自然景觀與作者內心的孤獨和離愁相呼應,凸顯了作者心境的蕭索。最后一句“腸斷東風日易斜”傳達了作者久別故鄉的辛酸之情。東風日漸斜照,象征著時光的流逝和不可逆轉的離別。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進一步凸顯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和離愁。這種離鄉背井的情感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是常見的主題,它使詩人與讀者共情,感受到離故園而引起的傷感和思鄉之苦。
“不見瓢齋心自苦”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piáo zhāi
寄瓢齋
bú jiàn piáo zhāi xīn zì kǔ, jīn líng yòu fù shàng jīn huá.
不見瓢齋心自苦,金陵又復上金華。
máng máng chūn cǎo jiān chūn shuǐ, cháng duàn dōng fēng rì yì xié.
茫茫春草兼春水,腸斷東風日易斜。
“不見瓢齋心自苦”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