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聞流水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聞流水曲”全詩
一聞流水曲,重憶餐霞人。
分類:
作者簡介(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和游房公舊竹亭聞琴絕句》劉禹錫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游房公舊竹亭聞琴 絕句
劉禹錫
清晨拂竹花如脂,微雨潤煙草欲滴。
便是開元名士墨,難留猶有別桃蟹。
中文譯文:
和游房公舊竹亭聞琴 絕句
清晨時,拂拭竹間的花朵如脂肪一般的光滑,微雨滋潤著煙草,將要滴下。這就是開元時期的名士墨客,雖然難以留得下來,卻依然有桃蟹這種別致之物。
詩意和賞析:
在這首詩中,劉禹錫以敘事的手法表達了對游房公舊竹亭琴音的思念之情。他描述了早晨的景象,清新的空氣中拂過竹林的花朵如脂一般光滑,微雨滋潤著煙草,將要滴下。這個景象喚起了他對餐霞人的思緒,讓他重溫了過去的美好時光。
詩中的“竹間路”用來描繪竹林之中的小徑,意味著清幽。而“綦下塵”則象征喧囂和浮躁的塵土。作者表達了自己對寧靜、隱逸生活的向往。
“流水曲”指的是竹亭中流動的水,這里可以理解為和游房公在竹亭內的琴聲。這份音樂給他帶來了更多美好回憶,讓他想起了餐霞人,這里指的是一位曾與他一同賞月的朋友。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幅與自然相融合的畫面,表達了對清靜、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對失去的美好時光的懷念之情。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和琴聲的提及,詩中透出了一種寧靜和融洽的氣氛,展現了作者的追求和情感表達能力。
“一聞流水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yóu fáng gōng jiù zhú tíng wén qín jué jù
和游房公舊竹亭聞琴絕句
shàng yǒu zhú jiān lù, yǒng wú qí xià chén.
尚有竹間路,永無綦下塵。
yī wén liú shuǐ qū, zhòng yì cān xiá rén.
一聞流水曲,重憶餐霞人。
“一聞流水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