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國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唯有牡丹真國色”全詩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分類: 牡丹
作者簡介(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賞牡丹翻譯及注釋
翻譯
庭前的芍藥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注釋
妖:艷麗、嫵媚。
格:骨格。牡丹別名“木芍藥”,芍藥為草本,又稱“沒骨牡丹”,故作者稱其“無格”。在這里,無格指格調不高。
芙蕖:即蓮花。
國色:原意為一國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絕,艷麗高貴。
京城:指唐朝的京師長安,長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賞牡丹翻譯及注釋二
翻譯
庭院中的芍藥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注釋
⑴牡丹:著名的觀賞植物。古無牡丹之名,統稱芍藥,后以木芍藥稱牡丹。一般謂牡丹之稱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見于記載。
⑵庭前芍藥:喻指宦官、權貴。芍藥:多年生草本植物,屬毛茛科,初夏開花,形狀與牡丹相似。妖無格:妖嬈美麗,但缺乏標格。妖:艷麗、嫵媚。格:骨格。無格指格調不高。鄭虔《胡本草》:“芍藥,一名沒骨花。”牡丹別名“木芍藥”,芍藥為草本,又稱“沒骨牡丹”,故作者稱其“無格”。
⑶芙蕖(qú):荷花的別名。《爾雅·釋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郭璞注:“(芙渠)別名芙蓉,江東呼荷。”
⑷國色:傾國之色。原意為一國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絕,艷麗高貴。李濬《松窗雜錄》:“上頗好詩,因問脩己曰:‘今京邑傳唱牡丹花詩,誰為首出?’ 脩己對曰:‘臣嘗聞公卿間多吟賞中書舍人李正封詩曰:“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上聞之,嗟賞移時。”吳鋼、張天池《劉禹錫詩文選注》認為此為作者用來喻指革新人士。
⑸“花開”句:說明唐代觀賞牡丹風氣極盛。李肇《唐國史補》卷中:“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執金吾鋪官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元和末,韓令始至長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豈效兒女子耶!’”白居易《買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京城:一般認為是指長安,但劉錟編的《詠花古詩欣賞》、鮑思陶等編的《中國名勝詩聯精鑒》以及謝明等編的《歷代詠物詩選讀》認為此詩中的京城是指洛陽。
賞牡丹賞析
此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面來寫牡丹。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藥和芙蕖。芍藥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藥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于情韻之美。“芍藥”,本來同樣是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但據說到了唐代武則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藥之艷衰” (王禹傅《芍藥詩序》)。以至有人將牡丹比為“花王”,把芍藥比作“近侍”。此處,劉禹錫也懷著主觀感情,把芍藥說成雖妖嬈但格調不高。“芙蕖”,是在詩文中常以清高潔凈的面目出現的花卉,但劉禹錫大概因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說她純潔而寡情。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凈、格、情四種資質,可謂花中之最美者。
前兩句用的是抑彼揚此的手法,為牡丹的出現作鋪墊,而第三句筆鋒一轉,從正面贊頌牡丹。“唯有”一詞,突出強調了只有牡丹才配稱“真國色”,表明了詩人對牡丹的偏愛。“國色天香”則成了當時對牡丹的定評,也為后人所樂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顏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詩卻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僅說“花開時節動京城”。這句表現了人們傾城而出觀賞牡丹的熱鬧景象,以此贊頌牡丹為人賞愛的傾國之色。牡丹在詩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國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無與倫比的姿色,競使得花開時節京城轟動,人們競相品賞,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的時尚,說出了多數人的心聲。這里“動”字用得極妙,仿佛使人看到了當時人們為了觀賞牡丹而萬人空巷、人頭攢動的生動場面。
這短短四句詩,寫了三種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詩人豐富的審美思想。詩人沒有忘記對芍藥與荷花美好一面的贊譽,卻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無窮。作為花木,本來無所謂格調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詩人用擬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動地把自然美變成了藝術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賞牡丹創作背景
牡丹是中國特產的名花,春末開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時始從汾晉(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時猶視為珍品。此詩即寫唐人賞牡丹的盛況。關于此詩的創作時間與地點,由陶敏、陶紅雨校注的《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根據詩中用李正封“國色”之語推測此詩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長安所作;瞿蛻園的《劉禹錫集箋證》認為,此詩作于唐大和年間作者重入長安之時;高志忠的《劉禹錫詩編年校注》認為,此詩與《渾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時;吳鋼、張天池《劉禹錫詩文選注》疑此詩為永貞革新時所作。“唯有牡丹真國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ǎng mǔ dān
賞牡丹
tíng qián sháo yào yāo wú gé, chí shàng fú qú jìng shǎo qíng.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wéi yǒu mǔ dān zhēn guó sè, huā kāi shí jié dòng jīng chéng.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唯有牡丹真國色”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