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成白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勤勞成白發”全詩
勤勞成白發,故舊是青山。
樹色才分楚,江聲未出蠻。
自慚迎候少,無惠及孤鰥。
分類:
作者簡介(陶弼)
陶弼(1015—1078)宋代詩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陽縣)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豐元年。,年六十四歲。倜儻知兵,能為詩,有“左詩書,右孫吳”之譽。慶歷中(1045年左右)楊畋討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襲,大破之。以功得朔陽主簿,調朔陽令。兩知邕州,綏輯惠養,善政甚多。進西上閣門使,留知順州。交人襲取桄榔,弼獲間諜,諭以逆順,縱之去,終弼任不敢犯。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改東上閣門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庫總目》傳于世。事跡見《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銘》。
《陽朔縣》陶弼 翻譯、賞析和詩意
《陽朔縣》是宋代詩人陶弼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五管新多事,
輕車屢往還。
勤勞成白發,
故舊是青山。
樹色才分楚,
江聲未出蠻。
自慚迎候少,
無惠及孤鰥。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陽朔縣的景象,同時也反映了詩人陶弼對自己的生活和社會責任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寫到了陽朔縣的繁忙景象,五管可能指的是五管水利工程,表明這個地方有著多事繁忙的活動。輕車屢往還,則可能指詩人經常往返于這個地方。
接下來的兩句寫出了陶弼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他說自己的勤勞努力已經使他的頭發變成了白色,表明他已經年老,但他仍然對這片青山情有獨鐘。這里的“故舊”可以理解為指代陶弼熟悉的、曾經居住過的地方。
下兩句描繪了陽朔縣的自然風光。詩人通過描寫樹木的顏色,暗示了陽朔縣的地理位置,可能是位于楚地的邊緣。江聲未出蠻則表明陽朔縣的江水還沒有流入蠻荒之地,給人一種原始、自然的感覺。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的愧疚和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他自稱迎候得少,即指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和貢獻不夠多,感到慚愧。無惠及孤鰥則指出他未能幫助到那些寡婦孤兒和失去丈夫的婦女,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無助感到自責。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陽朔縣的景象,通過描寫自然和詩人個人的情感,呈現出一種懷舊、感慨和自責的情緒。它展示了詩人對自己的反思和對社會的關注,具有一定的社會批判意味。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思考,表達了一種對勞動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勤勞成白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áng shuò xiàn
陽朔縣
wǔ guǎn xīn duō shì, qīng chē lǚ wǎng huán.
五管新多事,輕車屢往還。
qín láo chéng bái fà, gù jiù shì qīng shān.
勤勞成白發,故舊是青山。
shù sè cái fèn chǔ, jiāng shēng wèi chū mán.
樹色才分楚,江聲未出蠻。
zì cán yíng hòu shǎo, wú huì jí gū guān.
自慚迎候少,無惠及孤鰥。
“勤勞成白發”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