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逐君征戰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如逐君征戰死”全詩
憶昔君初納彩時,不言身屬遼陽戍。
早知今日當別離,成君家計良為誰。
男兒生身自有役,那得誤我少年時。
不如逐君征戰死,誰能獨老空閨里。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雜曲歌辭·別離曲》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雜曲歌辭·別離曲》是一首唐代詩詞,作者是張籍。詩中表達了行人離別的苦痛和無奈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
行人結束出門去,
馬蹄幾時踏門路。
憶昔君初納彩時,
不言身屬遼陽戍。
早知今日當別離,
成君家計良為誰。
男兒生身自有役,
那得誤我少年時。
不如逐君征戰死,
誰能獨老空閨里。
詩意:
詩詞以行人離別作為主題,通過描寫離別之痛來表達作者的心情。首兩句描述了行人的離去和作者思念的心情,漫長的離別路程使得再會的時刻變得很遙遠。接著詩句轉述了作者初識行者時的情景,作者并沒有和行者約定歸期,因而感到遺憾和無奈。接下來,作者自省起來,認識到離別已經注定,但他不明白目前的離別是為了誰的利益。他認為作為一個男子漢,他有自己的職責和使命,他的青春本應用于更為重要的事業,而不是被離別耗費。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決心,他表示寧愿隨行者出征而戰死沙場,也不愿獨自在閨房中老去,強調了行者離去對作者的影響和心跡。
賞析:
張籍以簡潔有力的語句表達了他對離別和被束縛的痛楚之情。作者情感真摯,刻畫了人們常常面對的離別困擾和內心的掙扎。這首詩詞以流暢的語言和表情,表達了作者對別離的無奈、苦痛和對青春歲月的思考,展示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不如逐君征戰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qū gē cí bié lí qū
雜曲歌辭·別離曲
xíng rén jié shù chū mén qù, mǎ tí jǐ shí tà mén lù.
行人結束出門去,馬蹄幾時踏門路。
yì xī jūn chū nà cǎi shí,
憶昔君初納彩時,
bù yán shēn shǔ liáo yáng shù.
不言身屬遼陽戍。
zǎo zhī jīn rì dāng bié lí, chéng jūn jiā jì liáng wèi shuí.
早知今日當別離,成君家計良為誰。
nán ér shēng shēn zì yǒu yì, nà de wù wǒ shào nián shí.
男兒生身自有役,那得誤我少年時。
bù rú zhú jūn zhēng zhàn sǐ,
不如逐君征戰死,
shuí néng dú lǎo kōng guī lǐ.
誰能獨老空閨里。
“不如逐君征戰死”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