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胡沙親矢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向胡沙親矢石”全詩
不向胡沙親矢石,卻來橋冢護衣冠。
歸舟自此長相背,薦墨于今尚未乾。
只恐燕然他日事,獨無名字可同刊。
分類:
《送曾繼先赴山陰路鈐》陳傅良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曾繼先赴山陰路鈐》是宋代陳傅良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胡髯白盡猶強飯,
髀肉添多未跨鞍。
不向胡沙親矢石,
卻來橋冢護衣冠。
歸舟自此長相背,
薦墨于今尚未乾。
只恐燕然他日事,
獨無名字可同刊。
譯文:
胡須已經白得幾乎沒有剩余的顏色,但他的胃口依然旺盛,
腰身上的肉增加了不少,但還沒有騎馬的膽量。
他不愿親近戰亂的胡沙地,卻來到橋上的墳冢保全自己的尊嚴。
從此以后,他的船只將與我漸行漸遠,
他薦上的墨跡至今還沒有干透。
我只擔心將來的事情,
獨自無法與他共同刊登名字。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忠誠而孤獨的人物形象。詩人送別曾繼先(曾繼先應是一個朋友或同事),描述了他的胡須已經白得幾乎沒有剩余的顏色,但他的胃口依然旺盛,這表現了他在歲月的洗禮下依然保持著堅強的生命力。但他的腰身上的肉增加了不少,卻沒有勇氣騎馬,這暗示著他在年歲漸長之際,逐漸失去了曾經的勇敢和冒險的精神。
詩中的“胡沙”指的是邊塞的沙漠地帶,象征著戰亂和危險。曾繼先選擇不親近這片戰亂的土地,而是來到橋上的墳冢,保全自己的衣冠和尊嚴。這表明他更注重內心的品格和道義,不愿卷入紛爭之中。
詩人描述了曾繼先離開后的情景,他們的船只將逐漸遠離,彼此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加。詩人提到曾繼先薦上的墨跡至今還沒有干透,暗示他的才華和精神仍然留存在世間,沒有被歲月所消磨。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曾繼先的擔心和憂慮,他擔心將來的事情,擔心曾繼先會面臨困境和挑戰,而自己卻無法與他共同面對。獨自無法與他共同刊登名字,象征著無法與他共同承擔榮譽和責任。
這首詩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忠誠、孤獨和擔憂的情感,通過描繪一個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對友誼、責任和尊嚴的思考與反思。
“不向胡沙親矢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céng jì xiān fù shān yīn lù qián
送曾繼先赴山陰路鈐
hú rán bái jǐn yóu qiáng fàn, bì ròu tiān duō wèi kuà ān.
胡髯白盡猶強飯,髀肉添多未跨鞍。
bù xiàng hú shā qīn shǐ shí, què lái qiáo zhǒng hù yì guān.
不向胡沙親矢石,卻來橋冢護衣冠。
guī zhōu zì cǐ zhǎng xiàng bèi, jiàn mò yú jīn shàng wèi gān.
歸舟自此長相背,薦墨于今尚未乾。
zhǐ kǒng yàn rán tā rì shì, dú wú míng zì kě tóng kān.
只恐燕然他日事,獨無名字可同刊。
“不向胡沙親矢石”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