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粦出雨余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粦出雨余田”全詩
共話忽深夜,相看非少年。
斗徒工末樹,粦出雨余田。
亦有茅檐下,飯牛人未眠。
分類:
作者簡介(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
《鄭宗仁會宿山中》林景熙 翻譯、賞析和詩意
《鄭宗仁會宿山中》是宋代詩人林景熙的作品。這首詩以山中夜宿的場景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對過去時光的懷舊之情,以及與友人共話的深夜時光,彼此相互理解與傾訴的情感。
詩人首先描述了自己在夜晚點亮燈光,懷念往事的心情。挑燈懷舊夢,表明詩人通過點亮燈火,回憶起過去的往事,引發了他對往昔時光的思考和懷念之情。
接著,詩人移動席子靠近春泉,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遠離塵囂,來到山中的清幽之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寧靜和清新。移席近春泉,春泉代表著活力和希望,詩人通過與之親近,寄托了對美好未來的期許。
第三節描述了詩人與友人深夜相聚,共同暢談心事。他們的對話不拘形式,交談的內容深入而有意義。共話忽深夜,相看非少年,表達了詩人與友人之間的默契和相互理解,他們之間的交流不僅僅是年少時的輕浮,而是更為深刻和成熟的。
第四節描繪了斗篷下的工人和樹木間的斗爭,以及雨后余田的景象。這里的斗徒工末樹和粦出雨余田,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力的展示。通過這樣的描寫,詩人傳達了自然界的美妙和生命的頑強。
最后一節描述了在茅檐下吃飯的牧人,他還未入眠。這里的茅檐下和飯牛人未眠,展示了牧人艱苦的生活,也突出了詩人對普通勞動者的關注和敬意。
整首詩通過描繪山中夜宿的場景,抒發了詩人對往昔時光的思念,對友情的珍視,以及對自然和勞動者的贊美。同時,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力和頑強精神的贊美,以及對理想未來的期待。詩意豐富,情感真摯,展示了林景熙獨特的藝術創作風格。
“粦出雨余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èng zōng rén huì sù shān zhōng
鄭宗仁會宿山中
tiǎo dēng huái jiù mèng, yí xí jìn chūn quán.
挑燈懷舊夢,移席近春泉。
gòng huà hū shēn yè, xiāng kàn fēi shào nián.
共話忽深夜,相看非少年。
dòu tú gōng mò shù, lín chū yǔ yú tián.
斗徒工末樹,粦出雨余田。
yì yǒu máo yán xià, fàn niú rén wèi mián.
亦有茅檐下,飯牛人未眠。
“粦出雨余田”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