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沫晴巖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吐沫晴巖雨”全詩
吐沫晴巖雨,飛陰夏木寒。
何年化龍去,半日待潮看。
消長從誰問,微吟倚石闌。
分類:
作者簡介(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
《寶林寺鰻井》林景熙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寶林寺鰻井》是宋代詩人林景熙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云根藏海眼,
靈物此中蟠。
吐沫晴巖雨,
飛陰夏木寒。
何年化龍去,
半日待潮看。
消長從誰問,
微吟倚石闌。
詩意:
這首詩以寶林寺的鰻井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幽靜神奇的景象。詩人通過描寫井水中的奇特景致,表達了對自然界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詩中蘊含了對生命與時間流轉的思索,以及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感悟。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形象的語言,展現了寶林寺鰻井的景色和其中蘊含的哲理。詩的開頭兩句“云根藏海眼,靈物此中蟠”,通過運用隱喻和比喻,將云霧如同生長在海底的眼睛,將鰻魚比作隱藏其中的靈物,創造出一種神秘而奇幻的意象。
接下來的兩句“吐沫晴巖雨,飛陰夏木寒”描繪了井水中的泡沫,在晴朗的巖石上滴下,形成了如雨般的景象。通過對自然界的細膩描繪,詩人創造出一種富有生氣和動感的畫面。
詩的后半部分,“何年化龍去,半日待潮看。消長從誰問,微吟倚石闌。”則表達了詩人對時間的思考。化龍是指蛟龍化為云霧,消長代表著生命的消長和世事的變遷。詩人借此表達了他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和對生命脆弱性的思考。最后兩句以微吟倚石闌的方式結尾,給人一種沉思的氛圍,強調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思考和探索。
總體而言,《寶林寺鰻井》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現了林景熙獨特的詩意和對自然與生命的敏感觸覺。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豐富的意蘊,使讀者在賞詩的過程中得到思考和感悟。
“吐沫晴巖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ǎo lín sì mán jǐng
寶林寺鰻井
yún gēn cáng hǎi yǎn, líng wù cǐ zhōng pán.
云根藏海眼,靈物此中蟠。
tù mò qíng yán yǔ, fēi yīn xià mù hán.
吐沫晴巖雨,飛陰夏木寒。
hé nián huà lóng qù, bàn rì dài cháo kàn.
何年化龍去,半日待潮看。
xiāo zhǎng cóng shuí wèn, wēi yín yǐ shí lán.
消長從誰問,微吟倚石闌。
“吐沫晴巖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