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每笑不如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間每笑不如僧”全詩
昨夜褐袍風雨裹,隔溪犬吠入林燈。
分類:
作者簡介(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
《僧門》林景熙 翻譯、賞析和詩意
《僧門》是宋代詩人林景熙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對僧侶生活的向往和對自身無法融入僧門的遺憾之情。
詩詞中的譯文如下:
《僧門》
一間每笑不如僧,
及到僧門間未能。
昨夜褐袍風雨裹,
隔溪犬吠入林燈。
這首詩通過簡潔、凝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僧侶生活的渴望和對現實的無奈。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詩的詩意和賞析。
詩意:
這首詩以自我反思的方式揭示了詩人對僧門生活的向往和無法實現的遺憾。詩人認為自己與僧侶相比,無法達到他們的境界,無法體驗到他們的快樂與滿足。盡管如此,詩人仍然渴望能夠成為一名僧侶,進入僧門,尋求內心的寧靜與超脫。然而,在現實中,他發現自己無法達到這個目標,無法過上與僧侶相似的生活。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明快的節奏,將詩人內心對僧門生活的渴望和無法實現的掙扎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中的“一間每笑不如僧”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僧侶生活中超脫塵俗、淡泊名利的向往。然而,“及到僧門間未能”,詩人卻意識到自己無法真正融入僧門,無法達到心靈的凈化與解脫。詩的后兩句“昨夜褐袍風雨裹,隔溪犬吠入林燈”,通過描繪夜晚中風雨中的僧侶形象,以及遠處傳來的犬吠聲和林中的燈火,營造出一種寂靜而寧和的氛圍。這種景象與詩人內心的遺憾與無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透露出一種深沉的思考與情感。
總之,這首詩《僧門》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僧侶生活的向往和無法實現的遺憾之情。它在細膩的描寫中展現了詩人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內心的掙扎,給人以思考與共鳴。
“一間每笑不如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ēng mén
僧門
yī jiān měi xiào bù rú sēng, jí dào sēng mén jiān wèi néng.
一間每笑不如僧,及到僧門間未能。
zuó yè hè páo fēng yǔ guǒ, gé xī quǎn fèi rù lín dēng.
昨夜褐袍風雨裹,隔溪犬吠入林燈。
“一間每笑不如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蒸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