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霜后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園林霜后色”全詩
高漢枯無潤,剛風吹作塵。
園林霜后色,樵牧霧中身。
四望荒荒白,誰為洗日人。
分類:
作者簡介(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
《雨土》林景熙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雨土》是宋代詩人林景熙的作品。這首詩以雨土為主題,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人類命運的變遷,表達了作者對現實世界的憂慮和思考。
詩意:《雨土》以雨水滋潤土地為切入點,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人類生活的艱難,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動蕩和人生命運的擔憂。詩中表現出的景象和意象,寄托了作者對于人類命運的深思。
賞析:詩的開篇,作者言道“豐兇不可問”,表明了社會的不穩定和經濟的起伏。接著,作者描繪了一幅疑似進入瘴癘之地的春景,暗示了社會的危險和不確定性。高大的漢樹干枯,失去了生機,風吹起的塵土彌漫在空氣中,形成了一幅凄涼的景象。園林在霜后失去了生機,樵牧的身影在霧中若隱若現。整個景象凄涼而荒涼,白茫茫一片,仿佛沒有人為之打理。最后一句“誰為洗日人”,表達了作者對于社會動蕩和人類生活困境的思考,暗示了人們面對困境時的無奈與茫然。
《雨土》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人類命運的變遷,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動蕩和人生命運的憂慮和思考。詩中運用了凄涼的景象和意象,以及寓意深遠的文字,使讀者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沉重和焦慮,引發人們對于社會現實和人生命運的深思。這首詩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凄涼的意象,展現了林景熙獨特的詩歌才華,也使其成為宋代文學中一首值得玩味的佳作。
“園林霜后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tǔ
雨土
fēng xiōng bù kě wèn, yí rù zhàng xiāng chūn.
豐兇不可問,疑入瘴鄉春。
gāo hàn kū wú rùn, gāng fēng chuī zuò chén.
高漢枯無潤,剛風吹作塵。
yuán lín shuāng hòu sè, qiáo mù wù zhōng shēn.
園林霜后色,樵牧霧中身。
sì wàng huāng huāng bái, shuí wèi xǐ rì rén.
四望荒荒白,誰為洗日人。
“園林霜后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