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長江如屣棄”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回首長江如屣棄”全詩
齊三來,周再至。
隋兵強,竟何事。
兵入城,吾有計。
樓高入天井入地,生同歡娛死同避。
國有二嬪無一士,回首長江如屣棄。
君不見古來人和方地利,天為吳王還魏帝。
分類:
作者簡介(李東陽)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謚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師(今北京市)。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
《長江險》李東陽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長江險》
中文譯文:
長江險,天可恃。
齊三來,周再至。
隋兵強,竟何事。
兵入城,吾有計。
樓高入天井入地,生同歡娛死同避。
國有二嬪無一士,回首長江如屣棄。
君不見古來人和方地利,天為吳王還魏帝。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明代李東陽所作,描述了長江險惡的地理環境,以及歷史上各朝代的變遷和戰爭帶來的破壞。詩中通過描繪長江險峻的地勢,表達了作者對戰亂和動蕩時期的痛心和憂慮。
詩的開頭寫道:“長江險,天可恃。”這句話意味著長江的險峻地勢是無法依靠天命來解決的。接著,詩中提到了齊、周、隋三個朝代的興衰交替,暗示了歷史的變遷和政權的更迭。
詩的后半部分以“兵入城,吾有計。”為轉折,表達了作者的聰明才智和對戰爭的思考。他描繪了樓高入天、井入地的布局,生者可以在其中歡娛,死者可以在其中躲避。這種布局顯示了作者對抵抗侵略和保護自己的策略。
接下來,詩中描述了一個國家有兩個嬪妃,卻沒有一個士人,從而映襯出國家的衰敗和混亂。最后兩句“回首長江如屣棄,君不見古來人和方地利,天為吳王還魏帝。”表明了作者對歷史的反思,歷代政權更替時,人們常常為了私利而背叛,這種情況在長江流域尤為明顯。
整首詩通過揭示長江險峻的地理環境和歷史上政權更迭的悲劇,表達了作者對戰亂和社會動蕩的關切和憂慮。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的手法,以及生動的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內心的痛苦和對國家命運的思考。
“回首長江如屣棄”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áng jiāng xiǎn
長江險
cháng jiāng xiǎn, tiān kě shì.
長江險,天可恃。
qí sān lái, zhōu zài zhì.
齊三來,周再至。
suí bīng qiáng, jìng hé shì.
隋兵強,竟何事。
bīng rù chéng, wú yǒu jì.
兵入城,吾有計。
lóu gāo rù tiān jǐng rù dì, shēng tóng huān yú sǐ tóng bì.
樓高入天井入地,生同歡娛死同避。
guó yǒu èr pín wú yī shì, huí shǒu cháng jiāng rú xǐ qì.
國有二嬪無一士,回首長江如屣棄。
jūn bú jiàn gǔ lái rén hé fāng dì lì, tiān wèi wú wáng hái wèi dì.
君不見古來人和方地利,天為吳王還魏帝。
“回首長江如屣棄”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