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草萋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江畔草萋萋”全詩
妾久垂珠淚,君何惜馬蹄。
邊風悲曉角,營月怨春鼙。
未道休征戰,愁眉又復低。
分類:
作者簡介(趙嘏)

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后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雜曲歌辭·昔昔鹽·那能惜馬蹄》趙嘏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雜曲歌辭·昔昔鹽·那能惜馬蹄》是唐代趙嘏創作的一首詩詞。詩意表達了女子與男子分別之時的傷感和思念之情。
詩中描述了云中隱隱約約的路,江畔茂盛的草。女子在離別之際,已經不停地流淚,而男子卻不舍得離開,放慢了她心中的思念。邊境的風吹起,悲傷的號角吹響,營地中的人們因著春天的到來而悲切。雖然結束了戰爭,但男子的憂愁仍然沒有解除,他的眉頭也再次皺起。
這首詩的中文譯文如下:
云中的路又迷離,江畔的草又茂盛。
我已經流了許多珠淚,你為何不舍得離開。
邊境的風吹起,悲哀的號角響起。
營地的月亮因著春天而悲嘆。
戰爭還沒有停止,憂愁的眉頭又皺起。
這首詩以邊境戰爭為背景,通過描繪女子與男子的分別之情,表達了作者對戰亂的不滿和戰爭帶來的痛苦。女子流淚,表達了她對愛人的依戀和不舍;男子不舍得離開,暗示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者在描寫中融入了邊境風景與軍營氛圍,增強了詩中情感的張力和悲切。這首詩體現了唐代女性婦人之情和士人之志的交織,展示了唐代人文情感的豐富和復雜。
通過描繪了分別之情和戰爭的背景,這首詩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社會現實。呈現出了作者所處時代的動蕩和離散,同時讓人們反思戰爭帶來的痛苦和無奈。同時,這首詩的藝術形式也顯示了趙嘏在詩詞創作中的表現力和技巧,以及對詩意與情感的獨到把握。
“江畔草萋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qū gē cí xī xī yán nà néng xī mǎ tí
雜曲歌辭·昔昔鹽·那能惜馬蹄
yún zhōng lù yǎo yǎo, jiāng pàn cǎo qī qī.
云中路杳杳,江畔草萋萋。
qiè jiǔ chuí zhū lèi, jūn hé xī mǎ tí.
妾久垂珠淚,君何惜馬蹄。
biān fēng bēi xiǎo jiǎo, yíng yuè yuàn chūn pí.
邊風悲曉角,營月怨春鼙。
wèi dào xiū zhēng zhàn, chóu méi yòu fù dī.
未道休征戰,愁眉又復低。
“江畔草萋萋”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