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鳥何處生滄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白鳥何處生滄波”全詩
寒喧相逢舊人少,風雨欲盡新林多。
青巖不辭掛春靄,白鳥何處生滄波。
途泥同興不同調,我懶且休君更歌。
分類:
《戊子清明前陪王丞度新嶺》戴表元 翻譯、賞析和詩意
《戊子清明前陪王丞度新嶺》是宋代戴表元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百五日熟食節,七十一曲下山坡。
寒喧相逢舊人少,風雨欲盡新林多。
青巖不辭掛春靄,白鳥何處生滄波。
途泥同興不同調,我懶且休君更歌。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清明節前,詩人陪同王丞度新嶺的情景。詩人在旅途中經歷了風雨,與陌生人相遇的機會較少,而新的風景卻不斷涌現。青巖嶺不畏春霧的籠罩,白鳥在何處翔鳴,引發了詩人對人生道路的思考。盡管大家都在泥濘的道路上前行,但每個人的心境卻不盡相同。詩人表示自己暫時懶得再唱歌,留給讀者更多的空間去體味詩意。
賞析:
這首詩詞以清明節前的旅行為背景,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感悟。詩中運用了富有意境的描寫手法,巧妙地傳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思考。
首先,詩人通過描述百五日熟食節和七十一曲下山坡,勾勒出清明時節的氛圍。這是一個熟食節日,人們在清明前紀念祖先,同時也是春天到來的標志。通過描繪節日和山坡,詩人將讀者引入了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背景。
接下來,詩人通過對舊人少和新林多的描繪,表達了自己在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較少,但新的景色卻源源不斷。這種對人際交往和環境變遷的觀察,傳遞出一種對于人生經歷和變遷的思考。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運用青巖不辭掛春靄、白鳥何處生滄波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然界的關注。青巖嶺不畏春霧的籠罩,展示了自然界的堅韌和生命力;而白鳥在何處翔鳴,則引發了對于生命的追問。這些景物的描繪,既凸顯了自然界的美麗和神奇,又引發了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最后,詩人表示自己懶得再歌唱,留給讀者更多的空間去思考。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表達方式,既傳達了詩人的情感態度,又給予了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讓讀者自行品味詩意。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清明節前旅行的描寫,展示了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通過獨特的意象和抒情手法,詩人將復雜的情感和思考嵌入到詩中,引發讀者對于人生和自然界的思考。
“白鳥何處生滄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ù zǐ qīng míng qián péi wáng chéng dù xīn lǐng
戊子清明前陪王丞度新嶺
yī bǎi wǔ rì shú shí jié, qī shí yī qǔ xià shān pō.
一百五日熟食節,七十一曲下山坡。
hán xuān xiāng féng jiù rén shǎo, fēng yǔ yù jǐn xīn lín duō.
寒喧相逢舊人少,風雨欲盡新林多。
qīng yán bù cí guà chūn ǎi, bái niǎo hé chǔ shēng cāng bō.
青巖不辭掛春靄,白鳥何處生滄波。
tú ní tóng xìng bù tóng diào, wǒ lǎn qiě xiū jūn gèng gē.
途泥同興不同調,我懶且休君更歌。
“白鳥何處生滄波”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