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中驅馬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愁中驅馬遲”全詩
獨游無定計,不欲道來期。
別處去家遠,愁中驅馬遲。
歸人渡煙水,遙映野棠枝。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襄國別友》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襄國別友》是唐代張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曉色荒城下,
相看秋草時。
獨游無定計,
不欲道來期。
別處去家遠,
愁中驅馬遲。
歸人渡煙水,
遙映野棠枝。
詩意:
這首詩以離別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在離別朋友時的內心感受和情緒。詩人站在荒涼的城下,早晨的景色透著凄涼。他與朋友相對而坐,觀賞著秋草時節的景色。詩人獨自游蕩,沒有明確的目的地和計劃,不愿意定下期限。他離開這里去一個遠離家鄉的地方,心中充滿憂愁,所以騎馬行進得很緩慢。當他回到家鄉時,要渡過一條煙霧繚繞的水流,遠遠映照著野生棠樹的枝條。
賞析:
這首詩情緒凄涼,寄托了詩人對離別的思念和無奈之情。詩人通過描繪荒涼的城下和秋草的景色,襯托出自己內心的孤獨和寂寞。他意猶未盡地獨自游蕩,沒有明確的目的地和計劃,表達了一種漂泊不定的心境。他的離別之行是出于遠離家鄉的需要,但心中卻充滿了憂愁,不舍得離開。最后,詩人描述了歸鄉途中要渡過一條煙霧繚繞的水流,遠遠映照著野生棠樹的枝條,這一景象更加凸顯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離愁。
整首詩以簡潔而深沉的語言抒發了詩人離別時的情感,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以及個人情感的表達,展現了離別的辛酸和內心的掙扎。這首詩詞給人以深思和感傷之感,引發人們對離別和歸鄉的思考。
“愁中驅馬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āng guó bié yǒu
襄國別友
xiǎo sè huāng chéng xià, xiāng kàn qiū cǎo shí.
曉色荒城下,相看秋草時。
dú yóu wú dìng jì, bù yù dào lái qī.
獨游無定計,不欲道來期。
bié chù qù jiā yuǎn, chóu zhōng qū mǎ chí.
別處去家遠,愁中驅馬遲。
guī rén dù yān shuǐ, yáo yìng yě táng zhī.
歸人渡煙水,遙映野棠枝。
“愁中驅馬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