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若不置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古若不置死”全詩
古若不置死,何藉誅妖兇。
荊舒底奸鬼。
廟食丘軻同。
舉世知其非,囁嚅不敢攻。
著書斥日錄,獨一陳了翁。
禍至裂宇宙,板蕩中原空。
筆削討厥罪,乃在乾淳中。
我讀四朝史,方知天聽聰。
分類:
《覽古五首》方回 翻譯、賞析和詩意
《覽古五首》是宋代詩人方回的作品,表達了賢者對死亡的畏懼,以及世人對賢者的評價不公的情感。這首詩詞通過歷史典故和比喻手法,探討了賢者的遭遇和社會的不公。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賢者儻畏死,世論終不公。
古若不置死,何藉誅妖兇。
荊舒底奸鬼。廟食丘軻同。
舉世知其非,囁嚅不敢攻。
著書斥日錄,獨一陳了翁。
禍至裂宇宙,板蕩中原空。
筆削討厥罪,乃在乾淳中。
我讀四朝史,方知天聽聰。
這首詩詞傳達了作者對賢者的思考和社會現象的批判。在這首詩中,賢者面臨死亡時感到恐懼,但世人對賢者的評價卻始終不公正。如果古代社會沒有死亡的存在,人們將無從凈化罪惡和消滅邪惡。荊舒和底奸鬼指的是歷史典故中的反面人物,象征著人們內心的邪惡和腐敗。即使眾人都認識到他們的邪惡,卻沒有人敢于公開指責他們。賢者寫書記錄歷史,獨自一個人陳述真相。然而,當災禍降臨時,整個宇宙都在動蕩之中,中原大地一片空虛。只有通過文字來揭露罪惡,才能在乾淳時代實現討伐邪惡的目的。作者通過閱讀四朝歷史,才明白天聽見了一切。
這首詩詞通過對賢者的描述和社會現象的揭示,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不公和邪惡的擔憂。它提醒人們要正視自己內心的邪惡,勇敢地面對死亡,并在言辭之間尋求真相和正義。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對賢者的評價和對歷史的反思。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通過歷史典故和象征意象,構建了一個思辨性的詩境,引發讀者對社會現象和人性的深思。
“古若不置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ǎn gǔ wǔ shǒu
覽古五首
xián zhě tǎng wèi sǐ, shì lùn zhōng bù gōng.
賢者儻畏死,世論終不公。
gǔ ruò bù zhì sǐ, hé jí zhū yāo xiōng.
古若不置死,何藉誅妖兇。
jīng shū dǐ jiān guǐ.
荊舒底奸鬼。
miào shí qiū kē tóng.
廟食丘軻同。
jǔ shì zhī qí fēi, niè rú bù gǎn gōng.
舉世知其非,囁嚅不敢攻。
zhù shū chì rì lù, dú yī chén le wēng.
著書斥日錄,獨一陳了翁。
huò zhì liè yǔ zhòu, bǎn dàng zhōng yuán kōng.
禍至裂宇宙,板蕩中原空。
bǐ xuē tǎo jué zuì, nǎi zài gān chún zhōng.
筆削討厥罪,乃在乾淳中。
wǒ dú sì cháo shǐ, fāng zhī tiān tīng cōng.
我讀四朝史,方知天聽聰。
“古若不置死”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