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琴一奏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離琴一奏罷”全詩
夕潮迷浦遠,晝雨見人稀。
野芰到時熟,江鷗泊處飛。
離琴一奏罷,山雨靄馀暉。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送鄭秀才歸寧》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鄭秀才歸寧》
桂楫彩為衣,行當令節歸。
夕潮迷浦遠,晝雨見人稀。
野芰到時熟,江鷗泊處飛。
離琴一奏罷,山雨靄馀暉。
中文譯文:
臨別時給你艷麗的彩衣,身著鮮艷的行官服歸家。
晚潮迷失了遠遠的港口,白天的雨中人很稀少。
野生的芰荷到了成熟的時候,江邊的海鷗停駐在某處飛翔。
琴聲此起彼伏,在山中雨后的霞光中。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送別鄭秀才歸鄉的情景。詩人用生動的文字描繪了彩色的船和行官服裝,表達了人們對鄭秀才的肯定和贊賞。晚上海上的潮汐和白天的雨中人稀少的情景,給人們留下了詩人鄭秀才的離去。同時,詩人也用野生芰荷到了成熟的時候,海鷗停留江邊的描寫,表達了對歸鄉的期望和祝福。最后,詩人用琴聲此起彼伏,在山中雨后的霞光中的描寫,表達了對鄭秀才離別的感傷和思念。
賞析:
這首詩以細膩的描寫和豐富的意象展現了送別鄭秀才歸鄉的場景,通過描繪細節傳達了復雜的情感。詩人在詩中使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彩衣與淺藍的潮汐,行官服與稀少的行人,野生的芰荷與停留的海鷗,表達了鄭秀才離別后的思念之情。整首詩語言簡潔明了,字句之間的呼應使詩詞具有韻律感,節奏流暢。這首詩以其真摯的感情和細膩的描寫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表達了當時人們普遍關心知識分子和才子歸鄉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
“離琴一奏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zhèng xiù cái guī níng
送鄭秀才歸寧
guì jí cǎi wèi yī, háng dāng lìng jié guī.
桂楫彩為衣,行當令節歸。
xī cháo mí pǔ yuǎn, zhòu yǔ jiàn rén xī.
夕潮迷浦遠,晝雨見人稀。
yě jì dào shí shú, jiāng ōu pō chù fēi.
野芰到時熟,江鷗泊處飛。
lí qín yī zòu bà, shān yǔ ǎi yú huī.
離琴一奏罷,山雨靄馀暉。
“離琴一奏罷”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