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米平民不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所幸米平民不饑”全詩
焮死暍死橫道路,所幸米平民不饑。
火災而止猶自可,大雨水災甚于火。
海化桑田田復海,龍妒倮蟲規作醢。
分類:
《續苦雨行二首》方回 翻譯、賞析和詩意
《續苦雨行二首》是宋代方回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幕幕壯烈的場景,反映了火災和水災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和苦難,同時也表達了對民眾的關懷和對社會現象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憶昔壬午杭火時,
焚戶四萬七千奇。
焮死暍死橫道路,
所幸米平民不饑。
火災而止猶自可,
大雨水災甚于火。
海化桑田田復海,
龍妒倮蟲規作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作者回憶當年壬午年(指宋理宗嘉熙七年,公元1251年)杭州大火的經歷為背景,通過描寫火災和水災的景象,表達了對人們遭受苦難的同情和對社會現象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壬午年杭州大火的規模之巨,四萬七千戶被燒毀,形容之為奇。接下來的兩句描繪了火災帶來的慘狀,有人被燒死,有人被熱死,甚至尸體橫在道路上。但幸運的是,大米使人們免于饑餓之苦,對平民的生活起到了救濟作用。
接下來的兩句以火災為背景,提出水災的威脅更甚于火災。大雨如海水一般淹沒了農田,使之變成了水田,形容了水災的嚴重性。最后兩句通過比喻,將統治者比作龍,將百姓比作倮蟲(指赤裸的蟲子),規作醢(制成肉醬)。這種比喻暗示著統治者對百姓的剝削和壓迫,以及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
整首詩以火災和水災為線索,通過對具體事件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和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同時,通過對比火災與水災、統治者與百姓的形象,傳達了對社會不公的批判。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展現了方回對社會現實的關注與思考,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批判意味。
“所幸米平民不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ù kǔ yǔ xíng èr shǒu
續苦雨行二首
yì xī rén wǔ háng huǒ shí, fén hù sì wàn qī qiān qí.
憶昔壬午杭火時,焚戶四萬七千奇。
xìn sǐ yē sǐ héng dào lù, suǒ xìng mǐ píng mín bù jī.
焮死暍死橫道路,所幸米平民不饑。
huǒ zāi ér zhǐ yóu zì kě, dà yǔ shuǐ zāi shèn yú huǒ.
火災而止猶自可,大雨水災甚于火。
hǎi huà sāng tián tián fù hǎi, lóng dù luǒ chóng guī zuò hǎi.
海化桑田田復海,龍妒倮蟲規作醢。
“所幸米平民不饑”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