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別橋邊樹已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新別橋邊樹已成”全詩
自廢田園今作主,每逢耆老不呼名。
舊游寺里僧應識,新別橋邊樹已成。
公事況閑詩更好,將隨相逐上山行。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送楊少尹赴滿城》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楊少尹赴滿城》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官為本府當身榮,
因得還鄉任野情。
自廢田園今作主,
每逢耆老不呼名。
舊游寺里僧應識,
新別橋邊樹已成。
公事況閑詩更好,
將隨相逐上山行。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目送楊少尹去滿城任職的情景。詩人表達了對楊少尹的祝愿和思念之情,同時也反映了自己的生活和心境。
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寫楊少尹離別之情為主線,通過對作者自身生活狀態和情感狀態的描繪,展示了唐代士人的境遇和內心感受。
首節寫楊少尹身為官員,奉命離開家鄉前往滿城任職,表示官職對于個人來說是一種榮耀和使命。第二節描寫了詩人自己,他放棄了田園生活,轉而從事官職,但每當遇到老朋友時,卻常常被忽視或不被稱呼。這里反映了官場的虛名和人際關系的冷漠。
第三節寫詩人曾經在寺廟中游玩,與僧人有所交往,這些人對他應該有所了解。而現在,他在新的環境中與別人分別,周圍的橋邊樹已經長大,意味著時光不停流轉,人事已非。
最后一節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的期待和向往。他認為現在公務相對較閑,可以更好地從事詩歌創作。他希望能夠隨著楊少尹一同上山行走,尋找內心的寧靜和自我滿足。
整首詩通過對離別、官場和個人內心感受的描繪,展現了唐代士人的困惑和追求,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和自由自在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官場的虛浮和人際關系的冷漠,以及對詩歌創作和內心追求的堅持。
“新別橋邊樹已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yáng shǎo yǐn fù mǎn chéng
送楊少尹赴滿城
guān wèi běn fǔ dāng shēn róng, yīn dé huán xiāng rèn yě qíng.
官為本府當身榮,因得還鄉任野情。
zì fèi tián yuán jīn zuò zhǔ,
自廢田園今作主,
měi féng qí lǎo bù hū míng.
每逢耆老不呼名。
jiù yóu sì lǐ sēng yīng shí, xīn bié qiáo biān shù yǐ chéng.
舊游寺里僧應識,新別橋邊樹已成。
gōng shì kuàng xián shī gèng hǎo, jiāng suí xiāng zhú shàng shān xíng.
公事況閑詩更好,將隨相逐上山行。
“新別橋邊樹已成”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