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科第舊名高”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再登科第舊名高”全詩
三領郡符新寄重,再登科第舊名高。
去程江上多看堠,迎吏船中亦帶刀。
到日更行清靜化,春田應不見蓬蒿。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送從弟濛赴饒州》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從弟濛赴饒州》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京城南去鄱陽遠,
風月悠悠別思勞。
三領郡符新寄重,
再登科第舊名高。
去程江上多看堠,
迎吏船中亦帶刀。
到日更行清靜化,
春田應不見蓬蒿。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張籍送別從弟濛去饒州的情景。詩人身處京城,而從弟濛要去的饒州位于京城的南方,距離很遠。詩人感嘆離別之情,風月的美景雖然依然存在,但思念之苦仍然困擾著他。
詩中提到從弟濛獲得了三次郡守的任命,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表明他在官場上得到了認可和重用。同時,他曾經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并且多次登上科舉的高中名榜,這也是他的榮譽和成就。
詩中還描述了從弟濛離京去饒州的路程。去程經過江上的地方,可以看到許多烽火臺,這是為了防備敵人的襲擊。即使在迎接官員的船上,從弟濛也帶著刀,以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
最后兩句描述了到達饒州后的情景。詩人認為,到達饒州后,從弟濛將會過上平靜安寧的生活,不再見到荒蕪的蓬蒿,這里春天的景色應該很美好。
整首詩詞以送別為主題,描繪了離別的傷感和思念之情,同時也展現了從弟濛在官場上的成就和未來的前景。詩人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和對從弟濛的祝福。
“再登科第舊名高”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cóng dì méng fù ráo zhōu
送從弟濛赴饒州
jīng chéng nán qù pó yáng yuǎn, fēng yuè yōu yōu bié sī láo.
京城南去鄱陽遠,風月悠悠別思勞。
sān lǐng jùn fú xīn jì zhòng,
三領郡符新寄重,
zài dēng kē dì jiù míng gāo.
再登科第舊名高。
qù chéng jiāng shàng duō kàn hòu, yíng lì chuán zhōng yì dài dāo.
去程江上多看堠,迎吏船中亦帶刀。
dào rì gēng xíng qīng jìng huà, chūn tián yīng bú jiàn péng hāo.
到日更行清靜化,春田應不見蓬蒿。
“再登科第舊名高”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