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依止荒閑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身依止荒閑院”全詩
遍禮華嚴經里字,不曾行到寺門前。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贈華嚴院僧》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華嚴院僧》是唐代張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一身依止荒閑院,
燭耀窗中有宿煙。
遍禮華嚴經里字,
不曾行到寺門前。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位僧人在荒涼寧靜的院落中修行的情景。詩人提到他身體依靠著這座荒涼的院子,窗戶中的燭光照亮了宿煙的痕跡。他雖然精通華嚴經的字句,但卻從未親自踏入寺廟的門前。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僧人在荒涼寧靜的院落中修行的情景,展現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境界和精神追求。以下是對詩詞的進一步分析:
首句“一身依止荒閑院”,表達了僧人溫靜寧和的修行狀態。他整個身心都依托在這座荒涼的院落中,遠離了塵囂和喧囂,專心致志地進行修行。
接著,“燭耀窗中有宿煙”,燭光照亮了窗戶,透露出宿煙的痕跡。這里的宿煙可以有兩種解讀:一種是指前人留下的修行痕跡,顯示出這個院子曾經有過別的僧人的修行經歷;另一種解讀是指僧人自己修行的歷程,他的修行之火一直在燃燒,留下了痕跡。
第三句“遍禮華嚴經里字”,表明僧人對華嚴經(佛教經典之一)非常熟悉,他遍禮過華嚴經中的字句。這顯示出他的學識和修行的深度,對佛法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一句“不曾行到寺門前”,表達了僧人雖然對佛經字句了如指掌,但他從未親自踏入過寺廟的門前。這句話可能顯示出僧人追求內心的修行,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宗教儀式。
整首詩詞通過對僧人修行情景的描繪,展現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心境和對內心修行的追求。僧人不在乎外在的寺廟,而是通過自身的修行和對佛經的理解來尋求內心的寧靜和升華。這種超然的境界和內心的追求在唐代的文人士大夫中是非常重要的精神追求,也是佛教文化的體現。
“一身依止荒閑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huá yán yuàn sēng
贈華嚴院僧
yī shēn yī zhǐ huāng xián yuàn, zhú yào chuāng zhōng yǒu sù yān.
一身依止荒閑院,燭耀窗中有宿煙。
biàn lǐ huá yán jīng lǐ zì, bù céng xíng dào sì mén qián.
遍禮華嚴經里字,不曾行到寺門前。
“一身依止荒閑院”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