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近別剡溪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茅山近別剡溪逢”全詩
自說年年上天去,羅浮最近海邊峰。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贈道士(一作剡溪逢茅山道士)》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道士(一作剡溪逢茅山道士)
茅山近別剡溪逢,玉節青旄十二重。
自說年年上天去,羅浮最近海邊峰。
譯文:
我與茅山的道士臨近剡溪時又分別,他手持玉節,頭上戴著十二層青色旗幟。
他自言自語,說自己每年都要去上天,而羅浮山最接近海邊的峰。
詩意:
這首詩是表達了作者與道士在剡溪相遇并告別的情景。道士手持玉節,頭上戴著青色旗幟,形象莊嚴。道士自言自語,表示他每年都要上天,而將羅浮山描述為最接近海邊的峰,展現了作者對道士神秘而超凡的景象的贊嘆。
賞析:
該詩描繪了一幅神秘的景象,通過對茅山道士的描寫,展現了道士的莊嚴和神秘的形象。玉節和青旄象征著他的身份地位,表明他是一個高貴而神圣的存在。道士表達出他每年都要上天的言論,展現了他對于修行和仙境的追求。羅浮山作為一個最接近海邊的峰,更加強調了道士超凡的狀態和與凡塵的聯系。整首詩以簡練、虛實相間的語言表達了對于道士神秘和超凡形象的贊嘆,給人一種神秘而令人向往的感覺。
“茅山近別剡溪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dào shì yī zuò shàn xī féng máo shān dào shì
贈道士(一作剡溪逢茅山道士)
máo shān jìn bié shàn xī féng, yù jié qīng máo shí èr chóng.
茅山近別剡溪逢,玉節青旄十二重。
zì shuō nián nián shàng tiān qù, luó fú zuì jìn hǎi biān fēng.
自說年年上天去,羅浮最近海邊峰。
“茅山近別剡溪逢”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