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有詔書來未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會有詔書來未央”全詩
剛風一上九萬里,我豈無因來帝旁。
君看玉皇香案上,臣有抹月批云章。
春秋自與易表里,九師三傳俱亡羊。
人言夫子身九尺,我謂椽筆聊相當。
斯文豈不妙一世,如御琴瑟思更張。
大夫人今八十六,百拜上賜千秋觴。
朱旛皂蓋映華發,鼓舞萬籟為笙簧。
如聞民病思藥石,可忍歲饑無稻粱。
行行不待勤報政,會有詔書來未央。
分類:
《送樓尚書》釋寶曇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樓尚書》是宋代釋寶曇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對樓尚書的贊美和祝福,同時也呈現出作者自身的情感和思考。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九關何為視荒荒,
鹓鷺不汝為津梁。
剛風一上九萬里,
我豈無因來帝旁。
君看玉皇香案上,
臣有抹月批云章。
春秋自與易表里,
九師三傳俱亡羊。
人言夫子身九尺,
我謂椽筆聊相當。
斯文豈不妙一世,
如御琴瑟思更張。
大夫人今八十六,
百拜上賜千秋觴。
朱旛皂蓋映華發,
鼓舞萬籟為笙簧。
如聞民病思藥石,
可忍歲饑無稻粱。
行行不待勤報政,
會有詔書來未央。
譯文:
九個關隘為何顯得荒涼,
鹓鷺鳥并非你的橋梁。
剛勁的風吹過九萬里,
我何曾沒有因緣來到帝王身邊。
請您看一看玉皇的香案,
我有抹月的批云章。
春秋歷史和易經的表里,
九位大師、三位傳人都已逝去。
人們說夫子身高九尺,
我認為椽筆與您相當。
這文化藝術何等美妙,
如同御用的琴瑟,思緒更加激蕩。
大夫人如今已經八十六歲,
百次拜謝上天賜予長壽。
紅旗和黑蓋映照著華發,
鼓舞著萬籟,成為笙簧的聲音。
我仿佛聽到人民病痛中渴望醫藥石,
可憐他們承受歲月的饑饉,無稻無糧。
不等待勤勉的政績即可回報的行動,
定會有詔書傳來,來到未央宮。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送別樓尚書為主題,通過描繪景物、表達情感和思考,展現了作者對樓尚書的景仰和祝福之情。詩詞中融入了對歷史、文化和社會的思考,以及對人民疾苦和政治現實的關注。
在描寫部分,樓尚書被視作九關荒涼中的一道明亮光芒,而鹓鷺鳥則象征了不屬于他的榮耀。作者表達了自己渴望與樓尚書并肩為王的愿望。
詩詞中還提到了玉皇、抹月、云章等象征官方榮譽和文化價值的元素,以及夫子、椽筆、琴瑟等象征知識和文化的符號,表達了作者對文化藝術的崇敬和贊美。
在最后幾句中,作者提到了大夫人的年齡和長壽,以及人民的病痛和饑饉。這些描寫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狀況的關注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作者呼吁政府關注人民的病痛和饑饉問題,不僅要關心政績,還要著眼于實際行動,給予人民真正的救助和改善。
整首詩詞以送別樓尚書為主題,通過運用各種象征手法和抒發情感的方式,展現了作者對樓尚書的景仰和祝福之情,同時也揭示了作者對社會和人民問題的思考和關注。這首詩詞充滿了深沉的文化底蘊和社會情懷,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會有詔書來未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lóu shàng shū
送樓尚書
jiǔ guān hé wéi shì huāng huāng, yuān lù bù rǔ wèi jīn liáng.
九關何為視荒荒,鹓鷺不汝為津梁。
gāng fēng yī shàng jiǔ wàn lǐ, wǒ qǐ wú yīn lái dì páng.
剛風一上九萬里,我豈無因來帝旁。
jūn kàn yù huáng xiāng àn shàng, chén yǒu mǒ yuè pī yún zhāng.
君看玉皇香案上,臣有抹月批云章。
chūn qiū zì yǔ yì biǎo lǐ, jiǔ shī sān chuán jù wáng yáng.
春秋自與易表里,九師三傳俱亡羊。
rén yán fū zǐ shēn jiǔ chǐ, wǒ wèi chuán bǐ liáo xiāng dāng.
人言夫子身九尺,我謂椽筆聊相當。
sī wén qǐ bù miào yī shì, rú yù qín sè sī gēng zhāng.
斯文豈不妙一世,如御琴瑟思更張。
dài fū rén jīn bā shí liù, bǎi bài shàng cì qiān qiū shāng.
大夫人今八十六,百拜上賜千秋觴。
zhū fān zào gài yìng huá fà, gǔ wǔ wàn lài wèi shēng huáng.
朱旛皂蓋映華發,鼓舞萬籟為笙簧。
rú wén mín bìng sī yào shí, kě rěn suì jī wú dào liáng.
如聞民病思藥石,可忍歲饑無稻粱。
xíng xíng bù dài qín bào zhèng, huì yǒu zhào shū lái wèi yāng.
行行不待勤報政,會有詔書來未央。
“會有詔書來未央”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