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蓬松兮郡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頭蓬松兮郡辨”全詩
凈名何用空惆悵,哭罷香嚴與不知。
頭蓬松兮郡辨,耳卓朔兮莫窺。
渡口船回人借問,寒山南畔石橋西。
分類:
《示化士》釋慧遠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示化士》是宋代釋慧遠創作的作品。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手拄杖生根挑不上,
缽盂無底滿盛歸。
凈名何用空惆悵,
哭罷香嚴與不知。
頭蓬松兮郡辨,
耳卓朔兮莫窺。
渡口船回人借問,
寒山南畔石橋西。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一位化士(指出家修行的僧人)的境遇和心境。化士手拄杖在世俗中生根,無法超越塵世的束縛;缽盂(僧人持用的缽狀容器)雖然無底,但卻能裝滿世間的煩惱回歸。然而,這樣的修行名號又有何用,只能帶來空虛和憂傷。結束哭泣后,香嚴(佛教用語,指修行者)和世人依然無法領悟其中的意義。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化士的形象描繪,探討了出家修行者所面臨的境遇和內心的掙扎。化士拄著杖卻無法脫離塵世的束縛,象征著修行者在離開世俗生活后,仍然受到塵世的紛擾和誘惑。缽盂雖然空無一物,卻能容納世間的煩惱,暗示修行者將塵世的煩惱帶入內心,無法真正超脫。凈名雖然有其存在的意義,但在修行者看來,這個名號空洞無物,只會帶來無盡的憂傷。
詩中的頭蓬松和耳卓朔是對化士形象的進一步描繪,頭發散亂象征著精神狀態的不穩定,耳朵高聳則意味著對外界干擾的封閉。這種狀態下的化士,郡辨(指郡守,即世俗權威)也無法辨認,耳朔(指道士)也無法窺視。
最后兩句描述了化士在渡口回歸塵世時,乘坐船只被人們借問。寒山和石橋象征離世的彼岸,化士的歸來讓人們困惑不解。
整首詩通過對化士的描繪,表達了修行者在塵世與離世之間的掙扎和迷茫。盡管他們選擇了超脫塵世的道路,但在現實中仍然難以擺脫世俗的困擾和痛苦。這種境遇和心境的描繪,給人以深思和共鳴,同時也反映了宋代佛教修行者的處境和心路歷程。
“頭蓬松兮郡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ì huà shì
示化士
zhǔ zhàng shēng gēn tiāo bù shàng, bō yú wú dǐ mǎn shèng guī.
拄杖生根挑不上,缽盂無底滿盛歸。
jìng míng hé yòng kōng chóu chàng, kū bà xiāng yán yǔ bù zhī.
凈名何用空惆悵,哭罷香嚴與不知。
tóu péng sōng xī jùn biàn, ěr zhuō shuò xī mò kuī.
頭蓬松兮郡辨,耳卓朔兮莫窺。
dù kǒu chuán huí rén jiè wèn, hán shān nán pàn shí qiáo xī.
渡口船回人借問,寒山南畔石橋西。
“頭蓬松兮郡辨”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六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