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馬何曾喚作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是馬何曾喚作驢”全詩
是凡是圣,同此安居。
淈淈{左氵右盾}{左氵右盾},瞞瞞盰盰,富不足而樂有余,是馬何曾喚作驢。
分類:
《偈傾一百六十九首》釋智朋 翻譯、賞析和詩意
《偈傾一百六十九首》是宋代釋智朋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討了人的本質和生活態度。
譯文:
大方無外,大圓無內。
是凡是圣,同此安居。
淈淈左氵右盾,瞞瞞盰盰,
富不足而樂有余,是馬何曾喚作驢。
詩意:
這首詩詞以"大方無外,大圓無內"開篇,表達的是一種超越界限的境界。作者表明了一種超越形式和界限的思維方式,認為人的內心可以容納一切,沒有外在的束縛。接下來的幾句"是凡是圣,同此安居"意味著在這種心境下,凡夫圣賢都能在內心找到寧靜的居所。在這個居所中,人們不再被功名利祿等外在因素所困擾,而是能夠追求內心的和諧與平靜。
接下來的兩句"淈淈左氵右盾,瞞瞞盰盰"可以理解為人們在外界的喧囂和紛擾中,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堅定。"左氵右盾"表示水流、盾牌,可以聯想到清澈流動的水和堅固的盾牌,暗示了內心的平和和抵御外界誘惑的能力。"瞞瞞盰盰"則表達了對世俗名利的淡漠和超脫。
最后兩句"富不足而樂有余,是馬何曾喚作驢"表達了一種豁達的態度。詩中的"富不足"意味著財富多寡并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而是內心的滿足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是馬何曾喚作驢"則用馬和驢的對比形象化地表示人們應該珍惜自己的本性和真實的自我,不要被外界的標簽和評價所困擾,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和尊嚴。
賞析:
《偈傾一百六十九首》以簡練的文字,道出了釋智朋對人生和境界的獨特見解。詩中所表達的思想,強調了內心世界的力量和重要性,主張超越物質欲望的束縛,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和諧。作者以簡潔而形象的語言,將復雜的哲理思考表達得深入淺出。
這首詩詞傳達了一種超脫塵俗的生活態度,呼喚人們能夠超越表面的虛榮和功利,去尋找內心真實的自我。通過對大方無外、大圓無內的描繪,作者啟示人們應當超越形式的束縛,追求內心的和諧與平靜。整首詩詞以簡潔的文字描繪出了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引導讀者思考人生的真諦,并以睿智和豁達的態度面對人生的起伏和紛擾。
“是馬何曾喚作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qīng yī bǎi liù shí jiǔ shǒu
偈傾一百六十九首
dà fāng wú wài, dà yuán wú nèi.
大方無外,大圓無內。
shì fán shì shèng, tóng cǐ ān jū.
是凡是圣,同此安居。
gǔ gǔ zuǒ shui yòu dùn zuǒ shui yòu dùn, mán mán gàn gàn,
淈淈{左氵右盾}{左氵右盾},瞞瞞盰盰,
fù bù zú ér lè yǒu yú, shì mǎ hé zēng huàn zuò lǘ.
富不足而樂有余,是馬何曾喚作驢。
“是馬何曾喚作驢”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