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尋十載曾行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尋十載曾行地”全詩
晨裝方指南高外,宿館還趨北斗方。
既乏遠謀慚肉食,空將衰鬢冒寒霜。
卻尋十載曾行地,風物依然土境荒。
分類:
《發牛山》蘇頌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發牛山》是蘇頌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坂曲折,道路崎嶇,行走多艱難。
雖然已走過了一段路程,但仍然看不到目的地。
清晨出發時,指南針指向了南方高處。
夜宿的客棧,又朝著北斗星的方向前行。
既然沒有足夠的遠見,感到羞愧只能吃一頓簡單的飯食。
空有頭發已經白了,面對寒霜仍然堅持。
卻找到了曾經走過的地方,但周圍的風景仍然是貧瘠的土地。
詩意:
《發牛山》這首詩以描繪旅途中的艱辛和迷茫為主題。詩人通過描寫山坡蜿蜒曲折、道路阻難的情景,表達了行走的困難和前進的不確定性。詩中描繪了清晨的出發和夜宿的場景,通過指南針和北斗星的方向指引,體現了追尋目標和尋找歸宿的艱辛。詩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抒發了對物質和生活的無奈,以及對歲月流逝和凋零的感慨。
賞析:
《發牛山》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刻畫了旅行中的險阻、迷茫和孤獨。詩人通過山坡道路的曲折和艱難,表達了行走人生的艱辛和不易。詩中的指南針和北斗星象征著追求方向和歸宿的希望,詩人通過這些形象的描繪,表達了對于人生目標的追尋和對生活的希望。詩人在詩中展示了一種追求真理和追求意義的精神,同時也反映了自己對于現實困境和時光流逝的思考和感慨。整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通過山水和旅行的意象,表達了對于人生旅程中困難和迷茫的體悟和思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卻尋十載曾行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ā niú shān
發牛山
shān bǎn yíng yū dào zǔ zhǎng, shù chéng xíng chǔ shàng xiāng wàng.
山坂縈紆道阻長,數程行處尚相望。
chén zhuāng fāng zhǐ nán gāo wài, sù guǎn hái qū běi dǒu fāng.
晨裝方指南高外,宿館還趨北斗方。
jì fá yuǎn móu cán ròu shí, kōng jiāng shuāi bìn mào hán shuāng.
既乏遠謀慚肉食,空將衰鬢冒寒霜。
què xún shí zài céng xíng dì, fēng wù yī rán tǔ jìng huāng.
卻尋十載曾行地,風物依然土境荒。
“卻尋十載曾行地”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