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聽本非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聽本非耳”全詩
豈伊空鑿團,能探杳冥心。
混沌開中竅,空虛納眾音。
下臨千仞險,當暑骨毛森。
分類:
《重游雁山分得六題·天聰洞》薛嵎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重游雁山分得六題·天聰洞》是宋代薛嵎創作的一首詩詞。該詩詞通過描繪游覽雁山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藝術創作的執著追求。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天聽本非耳,形容獨費吟。
豈伊空鑿團,能探杳冥心。
混沌開中竅,空虛納眾音。
下臨千仞險,當暑骨毛森。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天聰洞為背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傳遞出詩人對藝術的追求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詩的開篇,“天聽本非耳,形容獨費吟”,表達了詩人對天聰洞這個自然景觀的贊美。詩人認為,天聰洞并非憑借耳朵所能感知,而是需要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用心去感受和領悟。這里的“費吟”可以理解為付出了心思和精力的吟詠,強調了藝術創作的難度和詩人的專注與投入。
接下來的兩句“豈伊空鑿團,能探杳冥心”,表達了詩人對藝術創作的追求。詩人認為,憑借一己之力,是無法完全探索深奧的藝術內涵的,需要在藝術的世界中有所發現和體悟。這里的“杳冥心”可以理解為深奧的心靈或內心深處的秘密。
下一句“混沌開中竅,空虛納眾音”,通過描繪天聰洞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宇宙之奧秘的思考。混沌象征無限的可能性和未知,而“中竅”則指的是天聰洞的洞穴。詩人認為,這個洞穴是一個可以通向宇宙奧秘的通道,象征著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與思考。
最后兩句“下臨千仞險,當暑骨毛森”,形象地描繪了登臨天聰洞時的險峻和恢弘景象。詩人用“千仞險”形容高山峻嶺,表達了一種壯麗而險峻的氛圍。同時,“當暑骨毛森”也傳達了臨叢林高山之際的炎熱和緊張感。
整首詩詞通過對天聰洞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觀的敬仰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詩人通過自然景觀的描繪,寄托了對宇宙奧秘和藝術創作的思考與追求,體現了宋代文人對自然和藝術的深刻感悟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天聽本非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òng yóu yàn shān fēn de liù tí tiān cōng dòng
重游雁山分得六題·天聰洞
tiān tīng běn fēi ěr, xíng róng dú fèi yín.
天聽本非耳,形容獨費吟。
qǐ yī kōng záo tuán, néng tàn yǎo míng xīn.
豈伊空鑿團,能探杳冥心。
hùn dùn kāi zhōng qiào, kōng xū nà zhòng yīn.
混沌開中竅,空虛納眾音。
xià lín qiān rèn xiǎn, dāng shǔ gǔ máo sēn.
下臨千仞險,當暑骨毛森。
“天聽本非耳”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