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過匡廬訪真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若過匡廬訪真隱”全詩
解轡定應春盡日,及歸宜待鶴來時。
圣賢莫負樽中淥,日月長為物外遲。
若過匡廬訪真隱。
臥龍庵下有期頤。
分類:
《送王充道游三茅廬阜》楊時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王充道游三茅廬阜》是楊時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荊吳相望各天涯,
千里柴車鹿自隨。
解轡定應春盡日,
及歸宜待鶴來時。
圣賢莫負樽中淥,
日月長為物外遲。
若過匡廬訪真隱,
臥龍庵下有期頤。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送別王充道去游玩三茅廬阜的情景。詩人表達了對王充道的祝福和期望,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仙山的向往和對真隱之地的渴望。
賞析:
這首詩詞以荊州和吳州相望各自天涯為開篇,描繪了兩地相隔千里,但柴車和鹿卻自由自在地往來。這一景象表達了自然界的寧靜和自由,與人們紛繁世事的對比,強調了歸隱逍遙的追求。
接著,詩人提到解下轡頭的時刻應當是春天結束的日子,而等待歸期的時候則是鶴飛來的時候。這里的春天和鶴都有象征著美好和吉祥的含義,暗示著王充道的旅程將會圓滿而歸。
在下一聯中,詩人勸告王充道不要辜負樽中的美酒,圣賢們不應該錯過這美酒,同時也表達了對王充道的羨慕之情。接著,詩人又表達了日月長久而人事繁忙的現實,暗示了對逍遙生活的向往和對物質世界束縛的不滿。
最后兩句描寫了詩人希望能夠拜訪匡廬,尋找真正的隱士。臥龍庵下有期頤,意味著詩人期待在臥龍庵下與隱士相見,一同頤養身心,追求內心的寧靜和真實。
整首詩詞以景物描寫和寓意象征相結合的方式,表達了對自然的向往、對逍遙生活的追求以及對真隱之地的渴望。它既展示了作者對王充道的送別之情,又通過自然景物和隱喻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思考和追求。
“若過匡廬訪真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wáng chōng dào yóu sān máo lú fù
送王充道游三茅廬阜
jīng wú xiāng wàng gè tiān yá, qiān lǐ chái chē lù zì suí.
荊吳相望各天涯,千里柴車鹿自隨。
jiě pèi dìng yīng chūn jǐn rì, jí guī yí dài hè lái shí.
解轡定應春盡日,及歸宜待鶴來時。
shèng xián mò fù zūn zhōng lù, rì yuè zhǎng wèi wù wài chí.
圣賢莫負樽中淥,日月長為物外遲。
ruò guò kuāng lú fǎng zhēn yǐn.
若過匡廬訪真隱。
wò lóng ān xià yǒu qī yí.
臥龍庵下有期頤。
“若過匡廬訪真隱”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二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