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儀何處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法儀何處迎”全詩
兩回經夢境,三嘆悟人生。
食已難為強,衣猶不憚更。
得非禪力重,去住目由情。
分類:
《挽宜人李氏》曾豐 翻譯、賞析和詩意
《挽宜人李氏》是宋代詩人曾豐所作,它描述了一個僧人對于修行和人生的思考。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挽宜人李氏
僧戒阿誰受,法儀何處迎。
兩回經夢境,三嘆悟人生。
食已難為強,衣猶不憚更。
得非禪力重,去住目由情。
中文譯文:
我惋惜那位可愛的李氏,他接受了僧人的戒律,但不知道在哪里追尋佛法的神圣儀式。
他兩次在夢中閱讀經文,三次嘆息覺悟人生的意義。
他雖然吃的艱辛,但仍然堅持;衣服雖然破舊,卻從不嫌棄。
他認為修行并非只靠冥想,而是要根據內心的情感來決定去與留。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僧人對于修行和人生的思考與感慨。詩人曾豐通過寫李氏的境遇和心境,傳達了一種深邃的禪意和對人生的領悟。
詩中的“僧戒阿誰受,法儀何處迎”表達了對李氏接受僧人戒律和尋求佛法的敬佩之情。僧人的戒律和佛法儀式被視為修行的基礎,而李氏對此的執著和追求使人欽佩不已。
接著,詩人提到李氏在夢中兩次閱讀經文,三次嘆息覺悟人生的意義。這表明李氏對于佛法的理解超越了紙面上的文字,通過夢境與靈魂的交流,他更深入地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詩中的“食已難為強,衣猶不憚更”表現了李氏勤儉節約的生活態度。盡管他吃的艱辛,衣著破舊,但他仍然堅持不懈,不畏艱辛。這種簡樸的生活態度體現了修行者對于物質欲望的超越,以及對內心清凈的追求。
最后兩句“得非禪力重,去住目由情”表明了詩人對于修行的理解。他認為修行并非只依賴冥想和禪修的力量,而是要根據內心的情感和體悟來決定行動與停留。修行的目標在于超越世俗的束縛,以內心的善良和智慧來引導自己的行為。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李氏的描寫,展現了一個深思熟慮的僧人對于修行和人生的領悟。詩人曾豐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禪意的表達,引導讀者思考生命的真諦和修行的意義。
“法儀何處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ǎn yí rén lǐ shì
挽宜人李氏
sēng jiè ā shuí shòu, fǎ yí hé chǔ yíng.
僧戒阿誰受,法儀何處迎。
liǎng huí jīng mèng jìng, sān tàn wù rén shēng.
兩回經夢境,三嘆悟人生。
shí yǐ nán wéi qiáng, yī yóu bù dàn gèng.
食已難為強,衣猶不憚更。
dé fēi chán lì zhòng, qù zhù mù yóu qíng.
得非禪力重,去住目由情。
“法儀何處迎”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