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物使之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物使之然”全詩
古聲澹無味,不稱今人情。
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
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
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
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廢琴》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廢琴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
古聲澹無味,不稱今人情。
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
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
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
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中文譯文:
一根根絲和木桐結合為一架琴,琴中傳出太古的聲音。
這古老的聲音平淡無味,不符合現代人的情懷。
琴身上的玉徽光彩已經消失,朱弦上沾滿了塵土。
這架廢棄已久的琴,發出的音音質依然悠揚。
我不辭辛勞為你彈奏,縱然彈奏,人們又不肯聆聽。
這是什么原因呢?是羌笛和秦箏的緣故。
詩意:
《廢琴》這首詩描寫了一架廢棄已久的琴,它雖然年代久遠,但依然保留著太古的聲音。然而,這古老的聲音卻不被現代人所欣賞,人們不愿意傾聽它的琴音。詩中作者感嘆琴上的玉徽已失去光彩,朱弦上沾滿塵土,但廢棄的琴依然發出悠揚的音樂。最后作者疑問為什么人們不愿意聆聽這廢琴的音樂,他認為是因為羌笛和秦箏等樂器的流行,使得這廢琴的聲音不再受歡迎。
賞析:
《廢琴》這首詩通過描寫廢棄的琴和它的音色,抒發了作者的感慨和思考。詩中的廢琴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象征,代表著曾經輝煌、如今被拋棄的事物。作者通過這廢棄的琴來表達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遺忘和對于新事物的追逐。同時,詩中的羌笛和秦箏的提及也暗示著時光的變遷和流行的更替。整首詩以敘述的方式展現出作者對于歷史文化的眷戀和對于現實的反思,既融合了作者個人的情感,又透露出一種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斷層。
“何物使之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i qín
廢琴
sī tóng hé wéi qín, zhōng yǒu tài gǔ shēng.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
gǔ shēng dàn wú wèi, bù chēng jīn rén qíng.
古聲澹無味,不稱今人情。
yù huī guāng cǎi miè, zhū xián chén tǔ shēng.
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
fèi qì lái yǐ jiǔ, yí yīn shàng líng líng.
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
bù cí wèi jūn dàn, zòng dàn rén bù tīng.
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
hé wù shǐ zhī rán, qiāng dí yǔ qín zhēng.
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何物使之然”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