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收一顆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欲收一顆子”全詩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
白日發光彩,清飆散芳馨。
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
我慚塵垢眼,見此瓊瑤英。
乃知紅蓮花,虛得清凈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結才成。
夜深眾僧寢,獨起繞池行。
欲收一顆子,寄向長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間種不生。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潯陽三題·東林寺白蓮》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潯陽三題·東林寺白蓮》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
白日發光彩,清飆散芳馨。
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
我慚塵垢眼,見此瓊瑤英。
乃知紅蓮花,虛得清凈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結才成。
夜深眾僧寢,獨起繞池行。
欲收一顆子,寄向長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間種不生。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東林寺的白蓮花景象。詩人首先描述了北塘水清澈見底的景象,接著描繪了中間生長的白色蓮花,莖葉有三百株。蓮花在白天散發出光彩,清風吹拂時散發出芳馨的香氣。蓮花香氣逸出銀囊,露水從玉盤中傾瀉而出。詩人自慚形穢的眼睛看到了這美麗的瓊瑤之花,由此得知紅蓮花虛名得來的清凈之美。夏天的花萼還未枯萎,秋天的花房已經形成。深夜里,眾多僧侶在寺廟中沉睡,而詩人獨自起身在池塘邊徘徊。他想要采摘一顆蓮子,寄送到遙遠的長安城,但又擔心一旦離開這片山林,蓮花將無法在人間生長。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清新的語言描繪了東林寺的白蓮花景象,展現了詩人對純潔美麗的追求。詩中使用了大量的描寫手法,通過形容水的清澈、蓮花的嬌美和芳香來凸顯白蓮花的純潔。其中,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這一描寫手法使得蓮花的香氣和露水的形象更加生動。詩人在最后幾句表達了自己對美的向往和擔憂,他希望采摘蓮子,但又擔心離開山林后蓮花將無法在人間綻放。這種對美的追求和對現實的憂慮構成了詩詞的情感基調。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主題,通過詩人對白蓮花的細膩描繪,表達了對純潔美麗的崇敬和向往。詩詞意境清新,語言簡練,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同時,詩人的內心矛盾也讓人感到一絲憂郁和深思。這首詩詞充滿了唐代詩歌的特點,既有對美的贊美,又有對世俗現實的思考,展現了白居易獨特的感悟和情感表達能力,使讀者在欣賞詩詞的同時也能反思人生和美的意義。
“欲收一顆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ún yáng sān tí dōng lín sì bái lián
潯陽三題·東林寺白蓮
dōng lín běi táng shuǐ, zhàn zhàn jiàn dǐ qīng.
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
zhōng shēng bái fú róng, hàn dàn sān bǎi jīng.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
bái rì fā guāng cǎi, qīng biāo sàn fāng xīn.
白日發光彩,清飆散芳馨。
xiè xiāng yín náng pò, xiè lù yù pán qīng.
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
wǒ cán chén gòu yǎn, jiàn cǐ qióng yáo yīng.
我慚塵垢眼,見此瓊瑤英。
nǎi zhī hóng lián huā, xū dé qīng jìng míng.
乃知紅蓮花,虛得清凈名。
xià è fū wèi xiē, qiū fáng jié cái chéng.
夏萼敷未歇,秋房結才成。
yè shēn zhòng sēng qǐn, dú qǐ rào chí xíng.
夜深眾僧寢,獨起繞池行。
yù shōu yī kē zi, jì xiàng cháng ān chéng.
欲收一顆子,寄向長安城。
dàn kǒng chū shān qù, rén jiàn zhòng bù shēng.
但恐出山去,人間種不生。
“欲收一顆子”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