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聞西漢元成間”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昔聞西漢元成間”全詩
羲和死來職事廢,官不求賢空取藝。
昔聞西漢元成間,上陵下替謫見天。
北辰微闇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
耀芒動角射三臺,上臺半滅中臺坼。
是時非無太史官,眼見心知不敢言。
明朝趨入明光殿,唯奏慶云壽星見。
天文時變兩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
不得知,安用臺高百尺為。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司天臺-引古以儆今也》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司天臺-引古以儆今也
司天臺,仰觀俯察天人際。
羲和死來職事廢,官不求賢空取藝。
昔聞西漢元成間,上陵下替謫見天。
北辰微暗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
耀芒動角射三臺,上臺半滅中臺坼。
是時非無太史官,眼見心知不敢言。
明朝趨入明光殿,唯奏慶云壽星見。
天文時變兩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
不得知,安用臺高百尺為。
中文譯文:司天臺——通過借鑒古代教訓來警醒當今之人
司天臺,我仰望鑒視天地與人的關系。
羲和死后,職責廢棄,官職不再追求真才實學。
從古聞說西漢元成之間,上位者被替代時見到了天象。
北辰微暗,少有光亮,四顆星星閃爍如火一般的紅色。
耀芒閃爍,角度觸動三座臺,上位者的臺階半毀,中位者的臺階開裂。
這時候并非沒有太史官,他們看得清楚,心中明白,卻不敢言說。
明朝快要到了,快趨入明光殿,只播報慶云,慶賀壽星的出現。
天文時常變化如此,九重天子無法知曉。
無法知曉,那么百尺高的臺階有何用途呢?
詩意:《司天臺-引古以儆今也》是白居易警示當時統治者的一首詩。他以司天臺為背景,表達了對上位者只注重功名和藝術,而忽視真才實學的不滿。通過引用西漢時期的故事和天文現象,他暗示著統治者應該關注社會變革和國家發展的真實情況,而不是隱藏在權勢背后。詩中的問題“安用臺高百尺為”則是質問當時統治者使用百尺高的臺階有何用途,暗喻當時政治體制的虛浮和空洞。
賞析:白居易通過描寫司天臺和引用古代的歷史故事,巧妙地抨擊了唐代的官場風氣和統治者的盲目追求。他對上位者只重視功名和藝術的做法表示不滿,并以天文現象的變化來比喻政治的變革和社會的發展。他所提出的問題讓人思考當時的政治體制和統治者的目標是否與社會的需要相契合。整首詩表達了白居易對于當時統治者盲目追求權勢和虛榮的批評,顯示了他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人民利益的呼喚。
“昔聞西漢元成間”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ī tiān tāi yǐn gǔ yǐ jǐng jīn yě
司天臺-引古以儆今也
sī tiān tāi, yǎng guān fǔ chá tiān rén jì.
司天臺,仰觀俯察天人際。
xī hé sǐ lái zhí shì fèi,
羲和死來職事廢,
guān bù qiú xián kōng qǔ yì.
官不求賢空取藝。
xī wén xī hàn yuán chéng jiān, shàng líng xià tì zhé jiàn tiān.
昔聞西漢元成間,上陵下替謫見天。
běi chén wēi àn shǎo guāng sè, sì xīng huáng huáng rú huǒ chì.
北辰微闇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
yào máng dòng jiǎo shè sān tái,
耀芒動角射三臺,
shàng tái bàn miè zhōng tái chè.
上臺半滅中臺坼。
shì shí fēi wú tài shǐ guān, yǎn jiàn xīn zhī bù gǎn yán.
是時非無太史官,眼見心知不敢言。
míng cháo qū rù míng guāng diàn, wéi zòu qìng yún shòu xīng jiàn.
明朝趨入明光殿,唯奏慶云壽星見。
tiān wén shí biàn liǎng rú sī,
天文時變兩如斯,
jiǔ zhòng tiān zǐ bù dé zhī.
九重天子不得知。
bù dé zhī, ān yòng tái gāo bǎi chǐ wèi.
不得知,安用臺高百尺為。
“昔聞西漢元成間”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仄韻) 去聲十六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