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不失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況不失家”全詩
起問鼓枻人,已行三十里。
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
飽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
平生滄浪意,一旦來游此。
何況不失家,舟中載妻子。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舟行(江州路上作)》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舟行(江州路上作)》
帆影日漸高,
閑眠猶未起。
起問鼓枻人,
已行三十里。
船頭有行灶,
炊稻烹紅鯉。
飽食起婆娑,
盥漱秋江水。
平生滄浪意,
一旦來游此。
何況不失家,
舟中載妻子。
中文譯文:
帆影逐漸升高,
我還未起身慵懶。
起身問旁邊船民,
我們已經行了三十里。
船頭安有灶,
煮飯烹紅色的鯉魚。
吃飽之后站起來,搖曳身姿,
用秋江水洗漱。
這輩子夢寐以求的乘舟暢游,
終于如愿以償。
更何況沒有離開家,
船中還攜帶著妻子。
詩意:
這首詩以白居易的真實經歷為背景,描述了他在江州旅行中的一段舟行經歷。詩人坐在船上,看著帆影漸漸飄高,感到生活的愉悅和安逸,一切煩惱都暫時放下了。他與船民交談,得知已經行了三十里,自己被這片美麗的江景所吸引,不知不覺流連忘返。船上有個行灶,他們煮飯,烹煮著紅色的鯉魚。吃完飯后,詩人心滿意足地站起身來,在船上搖曳起舞,用江水洗漱。他認為這一刻實現了他平生渴望的舟行暢游,更重要的是他并沒有離開家,他的妻子也陪伴著他。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在舟行中的愉悅和滿足。詩人用帆影升高的細節描繪了詩人內心的起伏情緒,一切的煩惱在這片江景中都被拋諸腦后。船上的行灶和煮熟的紅鯉魚,是對身心滿足的象征。詩人用"起婆娑"的字眼形容自己在船上的歡快舞蹈,表達了他的愉悅和心情暢達。最后,詩人強調了他沒有離開家,妻子陪伴著他,使得這次舟行更加完美。這首詩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熱愛和對家庭的關懷,以及對生活中寬慰和滿足的追求。
“何況不失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u xíng jiāng zhōu lù shàng zuò
舟行(江州路上作)
fān yǐng rì jiàn gāo, xián mián yóu wèi qǐ.
帆影日漸高,閑眠猶未起。
qǐ wèn gǔ yì rén, yǐ xíng sān shí lǐ.
起問鼓枻人,已行三十里。
chuán tóu yǒu xíng zào, chuī dào pēng hóng lǐ.
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
bǎo shí qǐ pó suō, guàn shù qiū jiāng shuǐ.
飽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
píng shēng cāng láng yì, yī dàn lái yóu cǐ.
平生滄浪意,一旦來游此。
hé kuàng bù shī jiā, zhōu zhōng zài qī zǐ.
何況不失家,舟中載妻子。
“何況不失家”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