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近東林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擬近東林寺”全詩
中心一調伏,外累盡空虛。
名宦意已矣,林泉計何如。
擬近東林寺,溪邊結一廬。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歲暮》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歲暮》
已任時命去,亦從歲月除。
中心一調伏,外累盡空虛。
名宦意已矣,林泉計何如。
擬近東林寺,溪邊結一廬。
中文譯文:
時光已經任命我離去,也在歲月的荏苒中消逝。
內心調適,外在的負累已經消失一空。
對于名與官的欲望已經不再追求,林泉之間的自由自在又如何呢。
我打算靠近東林寺,在溪邊構建一間茅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表達了作者對名與官的追求已經消退的心態,以及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愿望。
首先,詩人通過描述自己已經“任命時命”離去,表達了對于外在的名利之爭已經不再追求的態度。他把歲月比作一個篩子,將繁忙的世事和外在的負累隨之抖落一空,只留下自己內心的安寧與調適。這種內心的調適也是對于時光去脈荏苒的接受和對于生命流轉的坦然。
其次,詩人將對于名宦的欲望與林泉的自由對比起來,表達了自己對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他認為對于名宦的追求已經失去了意義,而純粹的林泉之間的自在生活更加可貴。因此,他打算靠近東林寺,在溪邊建造一間茅舍,以實現自己對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整首詩詞雖然簡潔,但短短幾句之中卻蘊含著詩人對于名利與自由的思考和抉擇。通過對于時光的消逝和閱歷的沉淀,詩人漸漸明白了名與利對于內心的束縛是多么虛無和空洞,而真正的自由自在生活才是人生追求的真諦。
“擬近東林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uì mù
歲暮
yǐ rèn shí mìng qù, yì cóng suì yuè chú.
已任時命去,亦從歲月除。
zhōng xīn yī diào fú, wài lèi jǐn kōng xū.
中心一調伏,外累盡空虛。
míng huàn yì yǐ yǐ, lín quán jì hé rú.
名宦意已矣,林泉計何如。
nǐ jìn dōng lín sì, xī biān jié yī lú.
擬近東林寺,溪邊結一廬。
“擬近東林寺”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