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宿東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風雪宿東林”全詩
索落廬山夜,風雪宿東林。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宿東林寺》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宿東林寺》詩詞的中文譯文:
窗前燈焰短,僧爐火氣深。
索落廬山夜,風雪宿東林。
詩意和賞析:
《宿東林寺》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短詩,描繪了作者在東林寺過夜的情景。
首句“窗前燈焰短,僧爐火氣深”描繪了主人公所在的房間。燈火微弱,燈焰短小,顯示了夜晚的靜謐和寧靜。而僧爐的火卻燃得旺盛,釋放出橙紅的火光,讓人感受到溫暖。
第二句“索落廬山夜”通過廬山的景色來凸顯宿處的幽靜與寂寞。廬山是中國的名山之一,被譽為“江南第一山”,而宿處的主人公則是在廬山的東林寺。夜晚的廬山,景色索然,樹木稀疏,草木凋零,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
最后一句“風雪宿東林”點明了宿處的環境,描述了在風雪中宿留于東林寺的情景。風雪對人們的生活和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但詩人卻選擇在東林寺中宿留,意味著他對佛家清修的向往和對禪意境界的追求。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寫了作者在東林寺宿留的情景,通過對細節的把握表現了深夜的靜謐和廬山宿處的凄涼,又透露出對清修境地的向往,充滿了寂寞、孤獨、寧靜的意境,給人一種淡然、幽遠的美感。
“風雪宿東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dōng lín sì
宿東林寺
jīng chuāng dēng yàn duǎn, sēng lú huǒ qì shēn.
經窗燈焰短,僧爐火氣深。
suǒ luò lú shān yè, fēng xuě sù dōng lín.
索落廬山夜,風雪宿東林。
“風雪宿東林”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