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見山心有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兩度見山心有愧”全詩
兩度見山心有愧,皆因王事到山中。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再因公事到駱口驛》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再因公事到駱口驛》。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
今年到時夏云白,
去年來時秋樹紅。
兩度見山心有愧,
皆因王事到山中。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今年再次到來時,夏天的云彩潔白明亮,
去年來時,秋天的樹葉紅得鮮艷。
兩次見到這座山峰,內心感到有愧,
都是因為公務使我來到這山中。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作者兩次到達駱口驛的情景,表達了一種對于公務繁忙的無奈和內心的愧疚之情。首先,作者描述了今年到達時夏天的云彩潔白明亮,與去年秋天樹葉紅艷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季節的更迭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變遷。
接著,作者提到自己兩次見到山峰時內心都有愧疚之感。這種愧疚源于他因為王事而不得不來到山中,無法盡情欣賞山景。這表達了作者對于公務纏身的無奈之情,他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自然風光,但現實的責任使他無法如愿。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象和內心情感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在公務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與糾結。這種矛盾情感使詩詞顯得真實而深刻,引發人們對于生活中責任與自由、工作與享受的思考。
“兩度見山心有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ài yīn gōng shì dào luò kǒu yì
再因公事到駱口驛
jīn nián dào shí xià yún bái, qù nián lái shí qiū shù hóng.
今年到時夏云白,去年來時秋樹紅。
liǎng dù jiàn shān xīn yǒu kuì, jiē yīn wáng shì dào shān zhōng.
兩度見山心有愧,皆因王事到山中。
“兩度見山心有愧”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