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景函關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晚景函關路”全詩
青巖新有燕,紅樹欲無蟬。
愁立驛樓上,厭行官堠前。
蕭條秋興苦,漸近二毛年。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社日關路作》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社日關路作》
晚景函關路,
涼風社日天。
青巖新有燕,
紅樹欲無蟬。
愁立驛樓上,
厭行官堠前。
蕭條秋興苦,
漸近二毛年。
中文譯文:
傍晚時分在函關路,
微涼的風中社日天。
青巖新筑燕兒來,
紅樹之間沒有蟬鳴。
愁坐于驛樓之上,
厭疲于行走官堠前。
凄涼的秋意悲苦滿,
漸近二毛年的終結。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山水田園詩,通過描繪社日函關路傍晚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易逝、歲月流轉、人事易改的感慨和無奈之情。
詩中以描述函關路的晚景為始,函關路是唐代主要運輸通道之一,也是白居易取道長安回到家鄉的必經之地。傍晚的函關路彌漫著微涼的涼風,讓人感受到時節漸進,夏日將盡的氣息。青巖新筑,燕子開始飛回,但紅樹之間卻聽不到蟬鳴,預示著秋天的臨近。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表達了自己的愁煩之情。他愁坐于驛樓之上,驛樓是旅行者的棲息之地,詩人可能是暫住在這里,心情蕭條,厭倦行走于官堠前,官堠是古代行官車馬的主要道路。詩人感嘆秋天的凄涼,對于興致日漸消磨、時光的迅速流逝感到苦澀,漸近年事的終結。
整首詩以傷春懷秋的敘述手法,揉合著自己的心緒,給人一種幽怨、憂愁的感覺,抒發了詩人對光陰易逝、歲月無情、人生短暫的感慨和無奈之情,給人以深沉的思索。
“晚景函關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è rì guān lù zuò
社日關路作
wǎn jǐng hán guān lù, liáng fēng shè rì tiān.
晚景函關路,涼風社日天。
qīng yán xīn yǒu yàn, hóng shù yù wú chán.
青巖新有燕,紅樹欲無蟬。
chóu lì yì lóu shàng, yàn xíng guān hòu qián.
愁立驛樓上,厭行官堠前。
xiāo tiáo qiū xìng kǔ, jiàn jìn èr máo nián.
蕭條秋興苦,漸近二毛年。
“晚景函關路”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