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終須變作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落終須變作絲”全詩
隨梳落去何須惜,不落終須變作絲。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嘆發落》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嘆發落》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多病多愁心自知,
行年未老發先衰。
隨梳落去何須惜,
不落終須變作絲。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白居易對自身病痛和衰老的感慨。他自知身心多病、憂愁萬端,盡管年歲尚未老去,但頭發卻先行凋零。他在鏡前梳理頭發時,隨著梳子的移動,掉落的頭發并不值得留念,因為它們最終會變成絲一樣的細弱。
賞析:
《嘆發落》通過對自身病痛和衰老的描繪,展現了白居易對時光流轉和生命脆弱性的深刻思考。詩中的多病多愁表明了作者內心的痛苦和不安,而行年未老發先衰則是對衰老不可避免的現實的反思。頭發是人體外部的一部分,它的凋零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白居易在詩中以頭發的凋零來象征自己的衰老,表達了對光陰易逝和生命短暫的感慨。
詩詞的結構簡練明快,用詞樸實自然,表達了作者對光陰流逝和人生短暫的深刻思考。整首詩通過簡單的意象和對細節的描寫,傳達了作者對時光的敏感和對生命的思考。這種對衰老和時光流轉的感慨是人們共同面對的情感,使得這首詩詞具有普遍的共鳴力。
“不落終須變作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n fā luò
嘆發落
duō bìng duō chóu xīn zì zhī, xíng nián wèi lǎo fā xiān shuāi.
多病多愁心自知,行年未老發先衰。
suí shū luò qù hé xū xī, bù là zhōng xū biàn zuò sī.
隨梳落去何須惜,不落終須變作絲。
“不落終須變作絲”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