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心跡最相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平生心跡最相親”全詩
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可獨終身數相見,子孫長作隔墻人。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翻譯及注釋
翻譯
我們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過一種“無官一身輕”的隱居生活。
我們結鄰后,一輪明月,共照著兩家的庭院;一株綠楊,將濃濃的春意灑落在兩家的院心。
每每暫時出門尚且希望有個好伙伴,長期定居怎能不選擇好鄰居呢!
結鄰之后,不僅我們兩人總能見面,而且我們的子孫也能長久相處。
注釋
⑴元八,名宗簡,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舉進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詩友,兩人結交二十余年。卜鄰,即選擇作鄰居。
⑵心跡:心里的真實想法。
⑶墻東:指隱居之地。《后漢書·逸民傳》:“君公遭亂獨不去,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墻東王君公。’”
⑷身:自己。
⑸三徑:語出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風韻猶存”句。這里借指隱居的地方。
⑹“綠楊”句:借南朝陸慧曉與張融比鄰舊事,表示詩人想與元八作鄰居。
⑺猶:尚且,還。
⑻伴:陪伴的人。
⑼豈得:怎么能。
⑽可獨:哪里止。
⑾長:通“常”,往往,經常。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兩家結鄰之宜行。首聯寫兩人“平生心跡最相親”,接著就具體寫“相親”之處。“墻東”、“三徑”和“綠楊”,都是有關隱居的典故。這幾處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顏氏家訓·文章》),用典非常多,但并不矯揉造作,非常自然適宜。詩人未曾陳述卜鄰的愿望,先借古代隱士的典故,對墻東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說明二人心跡相親,志趣相同,都是希望隱居而不求功名利祿的人,一定會成為理想的好鄰居。詩人想象兩家結鄰之后的情景,“明月”和“綠楊”使人倍感溫馨,兩人在優美的環境中愜意地散步暢談,反映了詩人對結鄰的美好憧憬。
頷聯“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在這幽美的境界中,兩位摯友——詩人和元八,或閑庭散步,或月下對酌,或池畔觀魚,或柳蔭賦詩,恬然陶然,游哉優哉。這兩句詩總共十四個字,描繪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境界,啟發人展開豐富多彩的想象,體現了對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辭效用,也體現了詩人的語言藝術。
后四句寫詩人卜鄰之懇切。暫出、定居、終身、后代,襯托復兼層遞,步步推進,愈轉愈深,把描述的情景帶入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一種值得神往的美好狀態。這也側面表現了詩人自己的渴望心情。詩人反問一句,緊追一句,讓對方不能不生“實獲我心”的同感。不斷反問,也是側面表現詩人的渴盼之情。四句貌似說理,實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計要說服人家接受他的要求,其實是在推心置腹地訴說對朋友的極端的渴慕,語言樸實真摯,推心置腹,表現出殷切而純真的友情。
詩人在這首詩中運用豐富多彩的想象,描繪了一幅優美如畫的環境,筆力明快,充滿詩情畫意,讀來倍感舒暢愜意。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創作背景
815年(唐憲宗元和十年)春,詩人和元宗簡都在朝廷供職,宗簡在長安升平坊購了一所新宅,詩人很想同他結鄰而居,乃作這首七律相贈。“平生心跡最相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yǔ yuán bā bo lín xiān yǒu shì zèng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
píng shēng xīn jī zuì xiāng qīn, yù yǐn qiáng dōng bù wéi shēn.
平生心跡最相親,欲隱墻東不為身。
míng yuè hǎo tóng sān jìng yè, lǜ yáng yí zuò liǎng jiā chūn.
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měi yīn zàn chū yóu sī bàn, qǐ dé ān jū bù zé lín.
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kě dú zhōng shēn shù xiāng jiàn, zǐ sūn zhǎng zuò gé qiáng rén.
可獨終身數相見,子孫長作隔墻人。
“平生心跡最相親”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