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毳落殘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頂毳落殘碧”全詩
難收帶泥翅,易結著人心。
頂毳落殘碧,尾花銷暗金。
放歸飛不得,云海故巢深。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和武相公感韋令公舊池孔雀(同用深字)》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與武相公共感韋令公舊池孔雀(同用深字)
多么少顏色的孔雀啊,池邊卻沒有屬于它的主人。
很難抓住帶泥翅膀的它,但很容易讓它結下人的情感。
頂部的毛色褪去了碧綠,尾巴上的花紋也暗下了金光。
它不能自由放歸,云海成了它的永遠巢穴。
詩意:這首詩以描寫一只孔雀為主題,表達了孔雀在池邊無人哺養的孤獨和困境。詩人通過描述其少顏色和帶泥翅膀的難以捕捉,暗示了孔雀的美麗和高貴。詩中還提到了頂部的毛色褪去和尾巴上的花紋暗淡,表達了孔雀在被捕獲后失去了自由和光彩。最后詩人將孔雀放歸云海,象征孔雀在閑暇之間尋找安身之處。
賞析:這首詩以其簡潔而深刻的描寫,傳達了詩人對孔雀的深情和對自由的思考。孔雀作為一種富有美感的鳥類,在詩中被賦予了更多的象征意義。詩人用"索莫少顏色"、"難收帶泥翅"等形象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孔雀的神秘和高貴。同時,詩人也在詩中表達了對困擾和束縛的反思,通過孔雀在云海中的歸巢,暗示了對自由與歸宿的追求。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優美,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頂毳落殘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wǔ xiàng gōng gǎn wéi lìng gōng jiù chí kǒng què tóng yòng shēn zì
和武相公感韋令公舊池孔雀(同用深字)
suǒ mò shǎo yán sè, chí biān wú zhǔ qín.
索莫少顏色,池邊無主禽。
nán shōu dài ní chì, yì jié zhe rén xīn.
難收帶泥翅,易結著人心。
dǐng cuì luò cán bì, wěi huā xiāo àn jīn.
頂毳落殘碧,尾花銷暗金。
fàng guī fēi bù dé, yún hǎi gù cháo shēn.
放歸飛不得,云海故巢深。
“頂毳落殘碧”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