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欲白頭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人欲白頭時”全詩
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
鄉國程程遠,親朋處處辭。
唯殘病與老,一步不相離。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途中感秋》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途中感秋
節物行搖落,年顏坐變衰。
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
鄉國程程遠,親朋處處辭。
唯殘病與老,一步不相離。
譯文:
在旅途中感受到秋天的到來,
花果紛紛飄落,歲月的容顏漸漸衰老。
樹葉剛開始變黃的那一天,人就開始變白頭了。
離別鄉國的旅途漫漫,親朋好友處處辭別。
唯有殘病和衰老,一步也不離身。
詩意:
這首詩詞表現了唐代詩人白居易對于時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無常變化的深刻感悟。詩中以秋天到來的景象拉開序幕,節物飄落、年顏變衰,既表示了自然界萬物凋零的無常,也暗喻了人生的漸漸衰老和時光的流失。詩人通過描繪人事變遷,表達了對于歲月的痛感和無奈。
賞析:
《途中感秋》是一首具有強烈悲涼意境的詩詞,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象和人生的變遷來表達對于歲月流逝的感慨。詩中以節物行搖落開頭,巧妙地刻畫了秋天的景象,并將這一景象與年顏的衰老相對應。接著,詩人運用對比手法,將鄉國的遠行和親朋的辭別緊密聯系,表達了離別與漂泊的痛苦。最后,詩人以“殘病與老”作為結尾,形象地揭示了人生最終所面臨的孤獨和無奈。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生的描繪,傳達了時光流逝和人生無常的主題,表達了對于現實的深切憂傷與無奈,給人以深思與反思。
“人欲白頭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ú zhōng gǎn qiū
途中感秋
jié wù xíng yáo luò, nián yán zuò biàn shuāi.
節物行搖落,年顏坐變衰。
shù chū huáng yè rì, rén yù bái tóu shí.
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
xiāng guó chéng chéng yuǎn, qīn péng chǔ chù cí.
鄉國程程遠,親朋處處辭。
wéi cán bìng yǔ lǎo, yī bù bù xiāng lí.
唯殘病與老,一步不相離。
“人欲白頭時”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