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蕭條投寺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薄暮蕭條投寺宿”全詩
薄暮蕭條投寺宿,凌晨清凈與僧期。
雙林我起聞鐘后,只日君趨入閣時。
鵬鷃高低分皆定,莫勞心力遠相思。
分類: 冬天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宿西林寺,早赴東林滿上人之會因寄崔二十二員外》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創作的《宿西林寺,早赴東林滿上人之會因寄崔二十二員外》。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離開魏闕,鳥兒與鳳凰隔絕,
年老后我來到廬山,麋鹿跟隨。
黃昏時分,寂寥的投宿寺廟,
清晨時光,與僧人共度寧靜時刻。
我在兩座林間起身,聽到鐘聲響起,
唯有你在白日里進入閣樓。
鵬鳥和鷃鳥的高低飛翔已經決定,
不要勞心勞力,遠離相思之苦。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白居易離開政治斗爭的場所,遷居到廬山尋求寧靜和自我安慰的情景。他在黃昏時分來到寺廟投宿,在清晨與僧人一起度過寧靜的時刻。詩中表達了對塵世煩惱的厭倦,以及對禪修修行和精神寄托的向往。白居易表達了無意與世俗紛爭,更愿意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超脫。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廬山寺廟的描寫,傳達了作者在離開政治斗爭后對寧靜和內心寄托的追求。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黃昏和清晨的對比,以及鳥兒和鳳凰、鵬鳥和鷃鳥的對比,突出了作者在離開塵世后所體驗到的寧靜和超脫。同時,作者表達了對朝廷生活的疲憊和對遠離世俗紛爭的向往。
詩中的廬山寺廟象征著寧靜和禪修的場所,作者選擇在這里投宿,表明他愿意放下塵世瑣事,尋求內心的寧靜和安寧。鐘聲的出現象征了新的一天的開始,同時也象征了作者的精神覺醒和對禪修修行的追求。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離開政治斗爭的選擇和對內心寧靜的渴望,展示了唐代文人追求心境自由和精神寄托的思想傾向。
“薄暮蕭條投寺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xī lín sì, zǎo fù dōng lín mǎn shàng rén zhī huì yīn jì cuī èr shí èr yuán wài
宿西林寺,早赴東林滿上人之會因寄崔二十二員外
zhé cí wèi quē yuān luán gé, lǎo rù lú shān mí lù suí.
謫辭魏闕鹓鸞隔,老入廬山麋鹿隨。
bó mù xiāo tiáo tóu sì sù,
薄暮蕭條投寺宿,
líng chén qīng jìng yǔ sēng qī.
凌晨清凈與僧期。
shuāng lín wǒ qǐ wén zhōng hòu, zhǐ rì jūn qū rù gé shí.
雙林我起聞鐘后,只日君趨入閣時。
péng yàn gāo dī fēn jiē dìng, mò láo xīn lì yuǎn xiāng sī.
鵬鷃高低分皆定,莫勞心力遠相思。
“薄暮蕭條投寺宿”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六宥 (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