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借蛟龍可在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水借蛟龍可在多”全詩
不獨文詞供奏記,定將談笑解兵戈。
泥埋劍戟終難久,水借蛟龍可在多。
四十著緋軍司馬,男兒官職未蹉跎。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聞李六景儉自河東令授唐鄧行軍司馬,以詩賀之》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聞李六景儉自河東令授唐鄧行軍司馬,以詩賀之》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誰能淮上靜風波,
聞道河東應此科。
不獨文詞供奏記,
定將談笑解兵戈。
泥埋劍戟終難久,
水借蛟龍可在多。
四十著緋軍司馬,
男兒官職未蹉跎。
詩意:
這首詩詞是白居易向李六景儉致賀的作品。李六景儉被任命為唐朝鄧州行軍司馬,白居易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他的祝賀和贊美。詩中呼吁有誰能夠使淮河上的風浪平靜,聽說河東地區的局勢也因此變得穩定。白居易認為,李六景儉不僅僅是一個擅長文詞的官員,還能以談笑的方式化解軍事沖突。他相信,像泥土掩埋劍戟一樣,戰爭的危害最終會消散,而像水中的蛟龍一樣,李六景儉的才能會在各個領域中展現得更加廣泛。最后,白居易贊頌李六景儉年過四十仍然擔任著緋紅色軍銜的職位,強調他作為男子漢,沒有虛度光陰。
賞析:
這首詩以李六景儉的授職為契機,通過表達對他的祝賀和對其才能的贊美,展現了白居易對于官員應有的品質和責任的理解。詩中運用了對比和隱喻的手法,使詩意更加深遠。
首先,詩人通過呼應淮河和河東兩地的局勢,表達了對李六景儉的贊美。淮河是指唐朝時期的一個重要地區,而河東是指河北地區,兩地的風波和局勢不穩定都是常見的問題。白居易希望有人能夠使淮河平靜,因為聽說河東的情況也會因此而改善。這種呼應暗示了李六景儉能夠在鄧州行軍司馬的職位上發揮積極的作用,使得兩地的局勢穩定下來。
其次,詩中運用了泥埋劍戟和水借蛟龍的比喻,表達了對戰爭和李六景儉才能的展望。泥埋劍戟意味著戰爭的危害最終會消散,而水借蛟龍則表示李六景儉的才能將在不同領域中得以充分展現。這種比喻既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也強調了李六景儉的綜合才能和潛力。
最后,詩人對李六景儉的歲數和職位表示贊賞,強調他作為一個男子漢,沒有虛度光陰,依然在四十歲時擔任著緋紅色軍銜的職位。這種贊頌體現了對李六景儉堅定不移的事業追求和對他在官場上的成就的認可。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李六景儉的授職為背景,通過表達對他的祝賀和對其才能的贊美,展現了白居易對于官員應有的品質和責任的理解。通過對比和隱喻的手法,詩人表達了對和平與穩定的向往,以及對李六景儉在不同領域中發展的期望。整首詩既流暢優美,又富有深意,展現了白居易作為一位優秀的詩人的才華和思考力。
“水借蛟龍可在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én lǐ liù jǐng jiǎn zì hé dōng lìng shòu táng dèng xíng jūn sī mǎ, yǐ shī hè zhī
聞李六景儉自河東令授唐鄧行軍司馬,以詩賀之
shuí néng huái shàng jìng fēng bō, wén dào hé dōng yīng cǐ kē.
誰能淮上靜風波,聞道河東應此科。
bù dú wén cí gōng zòu jì,
不獨文詞供奏記,
dìng jiāng tán xiào jiě bīng gē.
定將談笑解兵戈。
ní mái jiàn jǐ zhōng nán jiǔ, shuǐ jiè jiāo lóng kě zài duō.
泥埋劍戟終難久,水借蛟龍可在多。
sì shí zhe fēi jūn sī mǎ, nán ér guān zhí wèi cuō tuó.
四十著緋軍司馬,男兒官職未蹉跎。
“水借蛟龍可在多”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