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疏從道迷圖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見疏從道迷圖畫”全詩
只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
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
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分類: 昭君怨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昭君怨》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昭君怨》
明妃風貌最娉婷,
合在椒房應四星。
只得當年備宮掖,
何曾專夜奉幃屏。
見疏從道迷圖畫,
知屈那教配虜庭。
自是君恩薄如紙,
不須一向恨丹青。
譯文:
明妃的容貌最娉婷,
合起來可與四星相應。
只因當年備受皇宮寵愛,
何曾專心在夜晚侍奉幃屏。
看著薄弱的國書迷失在圖畫中,
誰料到被迫嫁給外族的庭院。
因此知道君恩如紙一樣薄弱,
不需要長久地恨惡那些紅顏。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寫給南朝宋昭君的,表達了昭君對自己命運的不滿和怨恨。昭君原是漢家的公主,因政治需要被迫嫁給了匈奴,這讓她感到極度的痛苦和失落。詩中用四星來形容她的美貌,表達了她出眾的容貌和風采。她在宮中備受寵愛,但卻不能專心侍奉皇帝,強調了她的悲苦命運。同時,她對國書的漠視和不理解也顯示了她對政治和文化的迷失。最后兩句表達了她對皇上的不滿和對自己境地的絕望,認為君恩薄弱如紙,無需再對丹青埋怨恨惡。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昭君的心情,情感深沉,富有哀怨之氣。
“見疏從道迷圖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āo jūn yuàn
昭君怨
míng fēi fēng mào zuì pīng tíng, hé zài jiāo fáng yīng sì xīng.
明妃風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四星。
zhǐ de dāng nián bèi gōng yè,
只得當年備宮掖,
hé zēng zhuān yè fèng wéi píng.
何曾專夜奉幃屏。
jiàn shū cóng dào mí tú huà, zhī qū nà jiào pèi lǔ tíng.
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
zì shì jūn ēn báo rú zhǐ, bù xū yī xiàng hèn dān qīng.
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見疏從道迷圖畫”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卦 (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