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經三峽想還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路經三峽想還愁”全詩
書報九江聞暫喜,路經三峽想還愁。
瀟湘瘴霧加餐飯,滟滪驚波穩泊舟。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詩寄》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詩寄》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詩。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朝來又得東川信,
欲取春初發梓州。
書報九江聞暫喜,
路經三峽想還愁。
瀟湘瘴霧加餐飯,
滟滪驚波穩泊舟。
欲寄兩行迎爾淚,
長江不肯向西流。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白居易在唐朝,他收到了來自東川的一封信,得知春天初期他要前往梓州。他收到這個消息感到高興,但是一想到途中要經過九江和三峽,他又感到愁苦。九江有著美麗的風景,但他只能暫時欣賞,無法停留。路經三峽時,他想到了艱險和困擾。瀟湘的瘴霧使他的行程更加困難,他只能加倍努力克服困難。然而,他的船只在波濤洶涌的滟滪江上卻能穩定行駛。最后,他想寄出兩行詩來迎接讀者的淚水,但是長江卻不肯向西流去。
賞析:
這首詩以白居易自己的親身經歷為背景,通過描寫旅途中的景色和自己的情感變化,表達了人生旅途中的喜怒哀樂和困難挑戰。詩中運用了自然景物和個人情感的對比,以及意境的變化,展示了詩人的才情和思想感悟。
詩中提到的九江和三峽是中國長江流域的地名,具有獨特的風景和人文歷史。九江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以美麗的江景和風光聞名。而三峽是長江上的一個峽谷地區,有壯麗的山水景觀,但也伴隨著險峻和艱險。通過描寫這些地方,詩人抒發了對旅途中的美景的向往和無法停留的遺憾。
詩中還出現了瀟湘、瘴霧、滟滪等詞語,給人一種神秘、奇幻的感覺。瀟湘是指湖南的湘江,瘴霧則指在濕熱氣候下產生的霧氣。這些意象的運用增強了詩的意境,同時也反映了旅途中的困難和艱險。滟滪江是指長江的一部分,詩中提到的驚波穩泊舟,表達了詩人在波濤洶涌的江上能夠安全行駛的意象,顯示了他的堅定和勇敢。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過描繪旅途中的景色和心情,展示了人生旅途的曲折和挑戰。這首詩體現了白居易獨特的情感表達和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同時也傳遞了一種深刻的哲理,即人生的旅途充滿了起伏和困難,但我們必須勇敢面對并堅持前行。
“路經三峽想還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e xíng jiǎn shū, wén yù xià xiá, xiān yǐ shī jì
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詩寄
zhāo lái yòu dé dōng chuān xìn, yù qǔ chūn chū fā zǐ zhōu.
朝來又得東川信,欲取春初發梓州。
shū bào jiǔ jiāng wén zàn xǐ,
書報九江聞暫喜,
lù jīng sān xiá xiǎng hái chóu.
路經三峽想還愁。
xiāo xiāng zhàng wù jiā cān fàn, yàn yù jīng bō wěn pō zhōu.
瀟湘瘴霧加餐飯,滟滪驚波穩泊舟。
yù jì liǎng xíng yíng ěr lèi, cháng jiāng bù kěn xiàng xī liú.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
“路經三峽想還愁”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