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景牽行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暮景牽行色”全詩
乘潮發湓口,帶雪別廬山。
暮景牽行色,春寒散醉顏。
共嗟炎瘴地,盡室得生還。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潯陽宴別(此后忠州路上作)》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潯陽宴別(此后忠州路上作)
鞍馬軍城外,笙歌祖帳前。
乘潮發湓口,帶雪別廬山。
暮景牽行色,春寒散醉顏。
共嗟炎瘴地,盡室得生還。
譯文:
離開潯陽城,千軍萬馬在城外,笙歌聲在祖帳前。
乘著大潮,我離開了湓口,再帶著雪離別廬山。
夕陽下的景色印在我的行色之中,春天的寒意散去了我的醉意。
我感嘆在炎瘴之地,家中的人都能安然無恙。
詩意: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離開潯陽宴別的時候寫的。他是在軍隊外面,看到千軍萬馬,聽到笙歌聲。離別之后,他乘著潮水離開湓口,再帶著雪離別廬山。他對于離別時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有著深刻的感觸。詩中表達了他對于炎瘴之地的感嘆,同時也表達了對于家人的牽掛和祝福。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在離別時的復雜情感,既有對美景的贊嘆,也有對戰亂之地的感嘆。詩中通過景色和自己的心情的對比,傳達了作者內心的痛苦和無奈。同時,詩中也滲透著對家人的關懷和祝福。通過以詩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表達了離別時的思緒和情感的糾結。整首詩描繪了離別時的場景和情感,通過對景色和情感的描述,展現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對生活的思考。
“暮景牽行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ún yáng yàn bié cǐ hòu zhōng zhōu lù shàng zuò
潯陽宴別(此后忠州路上作)
ān mǎ jūn chéng wài, shēng gē zǔ zhàng qián.
鞍馬軍城外,笙歌祖帳前。
chéng cháo fā pén kǒu, dài xuě bié lú shān.
乘潮發湓口,帶雪別廬山。
mù jǐng qiān xíng sè, chūn hán sàn zuì yán.
暮景牽行色,春寒散醉顏。
gòng jiē yán zhàng dì, jǐn shì dé shēng huán.
共嗟炎瘴地,盡室得生還。
“暮景牽行色”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