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知群動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因知群動內”全詩
因知群動內,易死不過人。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自悲》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自悲》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作品,描寫了作者在困境中自憐自悲的心情。下面給出這首詩的中文譯文,以及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火災摧毀了我家的住所,霜凍摧折了我憂傷的身心。因為我知道人群中的起伏不斷,死亡對我來說并不比對其他人容易。
詩意:
《自悲》揭示了白居易在逆境中的無奈和自憐情感。他通過描寫自然的毀滅力量,象征著他面臨的困境。同時,他也明白生命的脆弱和無常,深思人生的無常和不易。這首詩表達了作者面對困境時的哀嘆和無奈,反映了他對命運的思考和對世俗生活的洞察。
賞析:
《自悲》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詩中用火災和霜凍暗示了作者經歷的痛苦和困境,火宅煎熬地象征了作者所遭受的磨難,而霜松摧折身則象征著作者內心的痛苦和傷害。詩歌以作者的自省和自憐作為主題,通過個人的苦難體驗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可勝性。雖然詩詞表達了作者自憐的情感,但其中也流露出對困境與人生的思考和洞察,具有一定的悲壯和哲理。
《自悲》是一首具有深意的唐代詩詞,通過簡潔的語言描繪出作者內心的痛苦和無奈,同時也透露出對人生和命運的反思。這首詩以詩人獨特的視角展現了人生的輾轉和無常,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的思考和感悟。
“因知群動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ì bēi
自悲
huǒ zhái jiān áo dì, shuāng sōng cuī shé shēn.
火宅煎熬地,霜松摧折身。
yīn zhī qún dòng nèi, yì sǐ bù guò rén.
因知群動內,易死不過人。
“因知群動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一隊 (仄韻) 去聲二十三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